《论语·为政第二》:“四有”好教师孔子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教学这件事儿,真的很有意思。
为什么说教学相长呢?
你看《论语》的安排,本身都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看起来都是只言片语,都是零碎的。但编者有意识通过编排顺序,来还原和传递孔子当时真实的思想。《学而第一》排在前头,但学生不管那么多,你讲你的“人不知而不愠”,我关心我的“道千乘之国”。无论孔子怎样引导,学生还是不断的探究学问的外用——学问有什么现实的用处。不得已,老夫子只能以“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作结尾。
第二章,孔子调整教学内容,干脆挑学生关心的“为政”来讲。夫子滔滔不绝,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学生先是瞪大了眼,后来一琢磨老师还是在糊弄,讲得都是教化的大道理,先是在众人的怂恿下,跳出一个新进的插班生——子张,子张上来就要求学“干禄”,求问入仕的学问。孔子不好意思直接打击,勉强的给了他一些建议。接下来,孔子直接的“老板”鲁哀公也跳出来,问的更直白,如何让“民服”。孔子一肚子的气,只能好言好语的将自己的主子往正道上引。紧接着,权臣季康子也跳出来,问让民众敬忠的问题,孔子一看,总算是逮到机会了,开始回到当节课的主题——孝。
接下来,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胆子越来越大。
一个学生干脆跳出来说:“先生为何不从政呢?”言外之意,您讲得头头是道,干嘛不自己从政尝试一下呢?这话多少有点儿大不敬,但的确代表了当时不少弟子的困惑。所以,还是被记录下来了,但没有写明姓名。用的是“或谓孔子曰”——有人这样问孔子。
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
现在来看,孔子的回答绝对够得上一个四有好教师的标准。
一、有扎实学识
学生也就随口一问,但做老师的,尤其是做万世师表的,孔子不能随口一答。
老人家捋捋胡子,引经据典,张口就是《尚书》,《尚书》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部书,记载的是上古以来,留下的各种文告,这些文字忠实的反映和还原了上古先民们的传统。“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孝啊,真是至真至醇的孝啊,能够自然而然地推演这种爱于你的兄弟。
表面上是顾左右而言他,引导学生跳出对为政的过度关注。实际上也揭示了家国天下这样的逻辑背景下,为政的根本。
据说,今天无论你的微信上有多少个好友,你真正能说清来历和品性的不会超过150个,科学家表明,150是人脑关系记忆的一个极限。孔子能够张口就“书云”,一定程度上绝对是此中高手。扎实学识绝对是他作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二、有道德情操
好老师应该取法乎学生所求之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
无论学生怎样关心学问的外用,怎样关心通过学问去获得入仕的上升通道,孔子都能从学生肤浅的所求之上,用更大的教化背景,用更关键的孝来引导学生。就算有学生为此攻击他“为什么不自己从政”,他也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由衷的从内心深处表达自己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
与仕途和为政相比,哪里还有比至真至醇的孝更让人心仪的追求?
有时候,我们听一些高明的教师讲课,当他讲到动情处,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信手拈来,动情的放声朗诵时,我们会被那个空间里的气场同化或感染。那一瞬间,我们会忘记对于苟且蝇头的追逐,瞬间与大师一道,借助文字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高尚者共舞。此时,引用《尚书》章句作答的孔子,就是让他的弟子们瞬间肃然起敬的好老师。
好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能是学生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有仁爱之心
爱是教育的灵魂。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心田。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权臣季康子以及整个季氏的为祸,实际上是导致鲁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对他们是多少有些反感的,但他仍然能够苦口婆心的为之开示“孝慈则忠”的道理,强调要用真情、真心和真诚的爱,去换取民众的忠诚。
“为政以德”是孔子自己导引出的话题,因此,为政当然是要讲的,但一定从“友于兄弟”的真醇之孝开始。要处于真心、真情、真爱来展开。他的弟子体会到了老师这层意思,所以在编纂论语的时候,有意识抹掉了那个冒失的提问者的名字。害怕让其落下千古骂名,根源上,这是孔子的仁爱之心作用在他的弟子身上的结果。
四、有理想信念
好老师,一定是在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方向上,做全力的探索。
政,本身就是正的化身。“为政”就是“为正”,就是让自己所在的世界更有条理,更符合规律,更蓬勃向上。
今天,我们讲“家政”,已经浅薄到了经由专业劳动者之手,让家变得卫生、整洁的地步。为什么有人要请“家政”服务,表面上看是他没时间,没闲。实际上是他没有为政的基本能力,连自己的家庭也打理不好。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看到了身、家、国、天下的相通之处,从自身入手,从家庭的基本伦理孝入手,常常是一通百通的。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那也是一个从家政高手变身政治高手的活生生的先例。
什么是有理想信念,不是个人的前途,而是所有弟子,所有民众的前途;不是少数人的为仕,而是天下人的和平安泰,幸福和谐。有机会平天下的,也要好好琢磨基本的孝,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达成把天下治理的更有条理,更符合规律,更蓬勃向上的愿景。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的,不妨也想想至真至醇的孝,由此出发,把家打理得更有条理,更符合规律,更蓬勃向上。再不济,做做家务劳动,搞好家政,修修身,长长精神,也不失是一种别样的“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