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满城故事十一:——满城大院里的吴家大地主
童僖 吴学勤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个家族都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故事,永登满城吴家的家族故事中,吴学勤的爷爷吴辅仁的经历就如同一部传奇,充满了艰辛、坚韧与温暖。
吴学勤的太爷爷,弟兄六人,都在永登满城居住,吴家的祖上曾经是连城鲁土司的管家,后来到满城土司分衙门供事,遂在满城城内修建了吴家大院,同治七年间回民起义军屠杀满城时,吴学勤的六个太爷爷只剩下了两个在永登大有民乐收租子和其支氏族免遭其难,其余五六十人惨遭屠戮,不知所终。
岁月更迭,到了民国时期的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甘肃提督张广建强令满城内满人迁往坪城满洲营(今坪城乡坪城村新农村社),耕种自食其力,满城城内满人从此分散谋生,汉族出身的吴国栋却因故定居在了永登县城西关大街饮马巷口子,由老满城的特殊居民变身为城关镇西关(今团结街)村民。
由于民国时期吴国栋在永登民乐、大有、七山、红岭等地购置了大量土地,成了永登县城有名的富豪人家,解放后被土改工作组确定为大地主成份,因为不满政府没收土地和财产,对土改工作组组长语言粗俗,土改时让政府工作组以恶霸地主罪于1953年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押往武威黄羊河劳改农场劳动改造,服刑期间病卒于监狱。
据曾经担任过甘肃省信访局副局长、甘肃省政府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吴学勤介绍,他的爷爷吴辅仁,父亲吴国材,二伯吴国梁弟兄二人,解放后一直居住在秦川六墩村。
吴学勤有个堂大伯吴国栋是民国时期的有名的大地主,解放后土改时被政府判刑劳改卒于监狱。吴学勤的堂大哥名叫吴学忠,堂哥的一个儿子在永登居住,一个儿子在金嘴五段村红岭自然村居住,吴家几个比较大的祖坟滩就在红岭村。
吴学勤根据他父母口传和回忆,在他的回忆文章《我的爷爷》中写道:
我的爷爷吴辅仁于 1897 年出生在永登县城南侧五里路的满城吴家大院,那是一个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地方。然而,爷爷的童年却并非充满欢声笑语。在他年仅 6 岁时,父亲不幸因病早逝,生活的阴霾过早地笼罩了这个家庭。7 岁时,母亲无奈改嫁,离开满城,带着他前往景泰县一个叫做一座磨的小村庄。可母亲的改嫁并非出于自愿,她终日以泪洗面,而继父对爷爷的态度也极为恶劣,动不动就非打即骂。这样的日子仅仅持续了两年,母亲哭瞎了双眼,再也无力照顾爷爷。狠心的继父将爷爷送回了永登满城,交给了堂哥一家。
在堂哥家,爷爷也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他深知不能白吃白喝,主动帮忙干活,但即便如此,稍有不慎,还是会招来堂哥的责骂甚至殴打。13 岁那年,爷爷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摞碗,满心恐惧的他担心堂哥的打骂,选择了逃离。
爷爷第二次离开满城,一路奔波,来到了窑街(今红古区管辖),命运却再次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被马家队伍抓住,囚禁在一个大堡子里,每天被迫挑水打杂。那段日子,爷爷犹如生活在黑暗的深渊。但幸运的是,善良的曙光最终还是照进了他的生活。有一天,爷爷在挑水时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大娘。老大娘听闻爷爷的遭遇,心生怜悯,决定帮助他逃离这个魔窟。老大娘告诉爷爷,晚上她会在堡子外面把堵水洞的石头取掉,让爷爷从水洞里钻出去逃跑。那个夜晚,爷爷怀着忐忑与希望,来到水洞前,果然发现洞已打开。他小心翼翼地钻了出去,拼命奔跑。然而,马家军听到动静追了出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位老大娘将爷爷藏在了自家的柴火下面,爷爷才得以躲过一劫。马家军搜寻无果,朝天放了几枪便回去了。爷爷连夜逃出窑街,开始了一路要饭的艰辛旅程。
历经风雨,爷爷最终走到了秦川乡六墩子村。在这里,他被耿耀祖家收留,开始了新的生活。起初,爷爷在耿家打杂干活,虽然辛苦,但至少有了一个安身之所。耿耀祖见爷爷为人诚实、勤劳善良,便有意为他谋一份更好的前程。
当时,中川的王一山有两个女儿却没有儿子,想招个上门女婿。于是,耿耀祖将爷爷介绍给了王家。1915 年,爷爷与奶奶结为夫妻。由于是上门女婿,爷爷当初承诺,如果生下的第一个儿子要姓王。
结婚后的爷爷依然在耿家打工。生活虽然平淡,但也算是安稳。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愿意让爷爷一直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1918 年,爷爷奶奶随岳父全家离开中川来到了秦川六墩村,并在那里安家落户。那时候,水井打水是一项极为费力的工作,需要人用手摇辘轳将深井里的水一桶一桶地摇上来。这对于常人来说是个力气活,但爷爷和外太爷却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相互的配合,承担起了为耿家供水的重任。
1919 年,大姑出生了,随后二姑、三姑也相继降临这个世界。三个小生命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温馨。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看着女儿们一天天长大,爷爷和奶奶的心中充满了欣慰。
然而,由于爷爷和奶奶一直未能生下儿子,当初对我外太爷许下的若生下第一个儿子姓王的承诺迟迟未能兑现。外太爷的心中渐渐有了不满和遗憾。1927 年,外太爷从兰州寻觅了个二房,希望能为家族延续香火。
时间来到 1928 年的腊月,外太爷与耿耀祖因为要水费的问题,产生了激烈的争执并大打出手。此后,外太爷和爷爷便不再给耿家供水。为了生计,他们与六墩子的王庆年家达成了一项协议。王家给了外太爷和爷爷一块大约 20 亩的园子,并让他们在园子里打一口井。待打出水后,由外太爷和爷爷给王家供水,而打井挖出来的沙子则铺到所给的地里,这些地归外太爷和爷爷用来种植庄稼。
打井的过程异常艰辛。爷爷在井底奋力挖掘,外太爷在井口负责接应,而外太爷的二房外太太负责赶驴拉运。在三人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终于成功打出了一口井,清冽的井水汩汩涌出。同时,他们还整理出了十多亩的新沙地。这口井的成功和新沙地的出现,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他们在井旁修建了房子,全家搬到这里居住。外太爷在新沙地里种瓜瓜子,成熟后拿去卖钱,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1929 年,奶奶和新外太太竟然同时怀孕了。次年,大伯和舅爷相继出生。有了新生命的诞生,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外太爷在生下儿子后,将爷爷从他们家分出来另立门户。从此,爷爷和奶奶带着三个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又过了三年,时光悠悠流转,奶奶顺利地生下了我父亲。新生命的降临,让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悦。
随着时光的推移,三个姑姑也依次迎来了她们人生的重要时刻。大姑嫁到了同村的高家,开始了她在高家的新生活;二姑嫁到了源泰的赵家,融入了赵家的生活氛围;三姑则嫁到了石门坎子的何家,在何家继续着她的人生旅程。她们各自在新的家庭中,适应着新的角色和环境,书写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人生篇章,与她们的夫家一起经历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在不同的地方绽放着属于她们的光芒。
日子在平淡中缓缓前行,爷爷用他勤劳的双手努力为家人创造着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变故。1940 年,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奶奶不幸染上了天花。尽管家人全力照顾,期盼着奶奶能够战胜病魔,但最终奶奶还是离开了人世。奶奶的离世,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对于爷爷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幼年丧父,中年又失去了爱妻,命运似乎对他格外残酷。但爷爷并没有被打倒,他坚强地承担起了抚养子女的责任。
爷爷担任六墩村大圣庙的庙官时,极为虔诚和尽责。每月初一十五,天还未亮,爷爷就会起床洗漱,换上整洁的衣物,然后庄重地前往大圣庙。他会仔细地清扫庙宇的每一个角落,擦拭佛像和供桌,确保庙宇的干净整洁。在供奉香火时,爷爷总是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神灵保佑村子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健康。他对待这份职责的认真态度,让村里的人们对他充满了敬重。
而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作为村里社火头的爷爷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从社火的筹备阶段开始,爷爷就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他会挨家挨户地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参与,根据大家的特长分配角色和任务。排练的时候,爷爷总是站在最前面,亲自示范动作,纠正大家的不足之处,他那充满激情的指挥和认真的态度,让每一个参与社火的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到了正式表演的那一天,爷爷更是早早地起来,组织大家化妆、准备道具。他在队伍中穿梭,不停地叮嘱着注意事项,确保社火表演能够顺利进行。在表演过程中,爷爷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他引领着大家为整个村子带来了欢乐和祥和的氛围。
尽管生活艰辛,但爷爷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以自己的方式为家庭和村子贡献着力量,成为了大家心中的顶梁柱和榜样。
然而,岁月无情。1960 年 8 月,在那个艰难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食物匮乏导致人们普遍挨饿,再加上疾病的侵袭,爷爷终究没能扛过这艰难的岁月,不幸去世。
吴学勤在文章的结尾说:
爷爷的一生,是充满苦难与挫折的一生,也是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不屈。他的故事将永远在家族中流传,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是啊!吴辅仁的一生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温暖的一生。岁月在他那沧桑的脸上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痕迹,但更多的是不屈、从容和坚强、自信。这一切都证明了,无论世界如何风云变幻,也无论道路如何艰难曲折,只要坚持自我,追求真理和公正,生活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