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娱乐圈,柳永是绝对的顶流词作家,一首词就能捧红一个歌女。如果谁说不知道柳永的名号,就像今天没听说过周杰伦,会被嘲笑。
他才华盖世,一生风流,为伊消得人憔悴,却因一首《鹤冲天》怼了老板,葬送仕途。他当真如此洒脱、不慕功名吗?
官宦世家柳永
984年,福建武夷山柳家添子,家里根据《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给他取名叫“柳三变”。又因为是家中第七子,所以小名叫柳七。
柳家世代做官,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柳三变是妥妥的官宦子弟。和大多数富二代一样,从小苦读,又够聪明,10岁就能写出《劝学文》,按说应该是个走仕途好料。
赶考歇个脚
1002年,18岁的柳三变决定进京赶考。奔着开封走,路过了杭州。苏杭一带一片繁华,美女如云。柳七公子哪见过这种天堂,心想着:“不如在这歇几天。”
关在笼子里的鸟开始放飞了自我,穿花街,走柳巷,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 写词,一颗冉冉新星意外走红,歌妓们传出“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当然,人火黑粉也多,有人说他写的词俗不可耐,三变懒得搭理。
落榜
愉快的日子总是过得分外快。连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歇就歇了6年。直到1008年,柳七公子突然想起自己出来是为了赶考的,来到京城(今开封)。
此时北宋国泰民安,都城更是繁华至极,又取消了宵禁,夜生活甚是丰富。我们的柳七公子开了眼,夜夜笙歌,哪有空好好复习。
转年春天,会试考试开始。火出圈的柳三变飘飘然地说:“定然魁甲登高第。”结果成绩出来打脸了,落榜,啥也不是。
怼老板
少年气盛的富二代人生第一次受挫,哪里忍得住。于是抱着一肚子怨气写了首《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意思是:我落榜了,但这不过是偶然。圣明的时代失去像我这么贤能的人,真替你们遗憾啊!我这种词人,是白衣卿相。不过没事,我还有意中人陪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也挺好。功名啥的,我才不稀罕呢!
说得潇洒,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下,避免难堪。没想到说时一时爽,事后火葬场,这段话成了他给自己埋的雷。
奉旨填词柳三变
你以为柳三变说要功名,就真的风流去了?并不是。
接着他又参加了三次科举,靠着一腔孤勇,绝不总结经验教训,全部失败。
此时大老板是宋仁宗,好巧不巧,在放榜时想起柳永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竟然敢挑战老子权威?便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意思是:老子如你所愿,填你的词去吧。仁宗大笔一挥把柳三变的名字划掉了。
于是科举失败次数加一,但这次附赠的仁宗评论上了京城热搜,柳三变被的大宋官场彻底拉黑。
我们的七公子也是神人,念叨着:“我少年读书,本求一举成名,结果因抱怨成了词人,那我就好好当个词人,逍遥自在似神仙。”于是搞了个手卡,大笔一挥:“奉旨填词柳三变”。
从此,柳三变夜夜与风尘女子为伴,但他并不用花钱,反倒是这些歌女倒贴。因为当时的歌女得到一首他的词,就有大火的可能。就这么靠甜言蜜语享受着“小白脸”的生活,成为自由职业者。他与情人分别时,不忘写下情话《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清正爱民的好官
按说他专心写词,越来越火,做个天王巨星也不错。但柳三变又一次说一套做一套,打自己脸了。明面写词,背地里一直在参加科举考试。这一考,就考到了50岁。
1034年,50岁的柳七终于迎来了转折点 -- 仁宗放水,降低了录取标准。三变也用50年的时光增长了智慧,他把名字改成了“柳永”,终于跳出了官场黑名单。
柳永考上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小官。社会的毒打终于使他沉淀下来,没了少年傲气,他远了离烟花柳巷,从此勤勤恳恳工作,清正爱民。之后的十几年时间,他调任多个官位,虽然业绩一直不错,却始终没有升职。
吊柳七
1053年,柳永69岁,结束了蜿蜒曲折的一生。他既无家室,也无遗产,只有京城的满城歌姬,无一人不到,自发安葬了他。在坟前竖个小碑,照着他的手卡,刻字:“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墓。”
之后每年清明,各地名姬都会不约而同来到柳七官人坟前,各备祭礼,吊念他的才学和痴情,便有了“吊柳七”的风俗习惯。
结尾
这便是三变柳永的故事,他名噪一时却孤独终老,才华盖世却直到晚年才第,一次次藐视浮名却终生求官。
这个矛盾体,世人同样褒贬不一。李清照评价他庸俗不堪,苏轼称赞他的词“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
在我看来,与才华相比,他的人格魅力更加吸引人。写《鹤冲天》虽然鲁莽自负,但能够敢于正面表达与统治者不同观点,在当时甚至现在都是很少见的。他不顾世人对歌姬的偏见,写出对下层人的同情。
另外,以他的名气,想做个小官,应该并不难找到路子。可他一直选择科考的路,说明他不愿走弯路。当官后勤俭爱民,可见他求取功名并不是为了名气,而是真的期待自己学有所用。
无论什么时代,一个敢于特立独行的人,总要承受流言蜚语,但都绝对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