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源自《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书中的部分章节,摘录部分比较不错的表述。
用强力研读书
1.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读书可以极大幅度地提升人的思想内力。
2. 有学问的人跟没学问的人有什么样的区别,文中给了一个比喻:
大多数人只会在新闻网页的评论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读过这方面的书,也许就会指出:
第一,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我知道比这个更好/更坏/更怪的事;
第二,那个所谓专家说的意见属于××流派,而学术界对这个流派有很大的争议,其实他们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比如获得××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就是个更好的理论;
第三,我估计此事将会向××方向发展。
ps:《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中,经济学作家蒂姆·哈福德在《金融时报》答读者问的短篇合集,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这样的套路。
3.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书的技术有哪些?
我们应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记录了阅读技巧的笔记总结,总结得最好。此书最牛的地方并不在于任何特殊的技术,最为关键的是记录了一种阅读精神。这种精神认为阅读有三个档次:为了娱乐而读,为了信息而读和为了理解而读。
首先,只有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
为娱乐而读或为信息而读都是低层次的目的追求,为了理解而读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读书者。
【作者认为阅读精神最为关键,很多人都未能把握这种高级的阅读精神。网上看了关于《How to Read a Book》的评价[1],发现此书讲了如下不少值得借鉴的阅读方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记录。另外,此书故意写得稍显啰嗦,也是为了让我们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时我们要学会思考以下的几个问题:
-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怎么评论一本书?怎么批评作者的观点,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4. 高强度的读书方法--强力研读
之所以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强力研读的核心技术是做读书笔记,以下是强力研读的具体做法。
① 新书要读两遍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② 做好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为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了。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5.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找到逻辑脉络,比如可以按照原书的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的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说了什么。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除了逻辑脉络,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包括科研案例、历史典故和名人轶事)称之为“亮点”——可以这个故事也给写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
ps:电视节目《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总能在一本书中找到几个单独的亮点,常常拿出一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讲给观众,让人能够体会到原书作者的个性。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
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而产生的灵感。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极少有一本书的思想完全独立于世界,真正新的知识往往都建立在旧的知识之上。
如果你读得足够多,你会获得一种更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这本书里是这个说法,而过了几年之后有人另写一本书,引用更有力的证据,把整个结论给改变了。有时候你会赞同这个新结论,有时候你会反对。有时候你必须从几本书的几个不同结论中判断哪个才是最靠谱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不对,只有你知道正确答案。
真正资深的读者,读同一领域内的书肯定越读越快,他们能够一眼就发现新东西,抓住重点,知道这本书在这一领域内是个什么位置,做出了什么新贡献。
【只有做到全部四点,你才能把一本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