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同学一年前就和我讲他要开始准备论文了,直到三个月前他告诉我毕业要延期了,因为论文没过。我说怎么会呢,记得你是最早开始准备论文的。他不好意思地笑笑,我是一年前就想开始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被推迟,半年前终于觉得再不开始都写不完了,可是好多内容都因为来不及查阅相应的实验数据和考证资料,论文不过也是想到的了。
还有一个同事, 希望在业余时间学日语,明年年初参加日语2级考试。可每天下班回家以后觉得自己累得不想动,周末也要拿出不少时间陪孩子,于是学习进度一再推迟。一想到学日语这件事,她就很自责,认定自己就是拖延,觉得自己患了拖延症。
如果你觉得工作确实更重要,而且占用的时间精力无法缩减,那么推迟学习计划虽然结果不好,却不可避免,这是 “必要推迟” ;你重新看了一遍计划,发现自己没必要赶在工作最忙的时候开始学习日语——完全可以推迟1个月或者一个季度才开始。这样每个阶段专心做一件事,进度也许反而更快,效果更好,这是 “积极推迟” ;如果你发现从内心深处来说,你想学日语只是一时冲动,并无真正的兴趣和动力,还不如踏实做好工作。学日语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环境——这其实就是妄念——建议直接 采取“断舍离” 的方法;只有你发现学日语对你有意义,仔细分析下来——并不是时间不够,自己回家的时间并没有好好利用,周末陪孩子的时间算下来其实不多,更多花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分散了精力。这种本来可以避免又有害的推迟,这才是 “拖延” 。
《福特2017趋势报告》(2017 Looking Further with Ford Trend Report)把“拖延症”列入“新兴微观趋势”之一,认为“守时已成为濒临消亡的艺术,拖延症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力量’”。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拖延症”的时代。拖延症的本质是自我管理和约束的失败。要做到有效的时间管理,高效率的工作、强大的执行力、按时完成计划,就不能拖延
“拖延症”这个词的流行,让很多人把拖延当成疾病来看待。
我们查牛津英汉词典,可以看到 Procrastination 翻译成 拖延,在拉丁文中,“pro”是向前、推进、支持的意思,“crastinus”指“明天的”。不断把今天的事推到明天去,就是“拖延”拉丁文词源的字面含义。 明日复明日用 Procrastionation来翻译表达更准确。
人们明知道可能会带来负面结果,却仍然选择推迟的行动 ,就是心理学指的拖延,是人们那些“主动选择的、不理性的、长期的拖延行为”(Steel, 2007;Solomon& Rothblum, 1984)。
所以拖延是一种状态,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我们说所有的拖延都是推迟,但并不是所有的推迟都是拖延。
如果今天的短文可以帮你理清什么才是拖延,下次我们就来讲讲大脑怎样帮助我们克服拖延。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些情况,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
1—有些存钱买房的小伙伴们,在每次按照计划存钱的过程中就觉得有一种快感,有些伴侣甚至觉得,合伙存钱的过程比谈恋爱的感觉还要美好。房子买了,两人的感情倒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相爱,有些就分手离婚了,基本上都是因为没了信心,没了共同的目标。
2—在公司要求交下月工作计划,下季度工作计划,明年工作计划的日子里,你一定有过抵触,觉得本来工作任务就已经很重了,这不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吗,有的人还会发出各种抱怨(抱怨当然很不可取,但是有太多人知道抱怨的危害却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爱抱怨的嘴,别着急,以后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成为一个不抱怨的人,我们说抱怨的人不是他本身自带负能量,而是需要锻炼“发现好处,体会受益”的能力。)继续“下月(季度,年)计划”这个话题,尽管你很不情愿,但是当你写完这个计划的那一刻,自己心里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释放感,轻松踏实。
3—有很多人在网上买书,当你选定了要买的书,一个一个点进购物车,或是收藏夹,是不是还没有买,心理也觉得挺满足的。
可以留言说说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