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渴求太多,在欲望的路上,太过执着和用力,我们于是焦虑不安,忘却了生命存在的方式原本简单。
曾经的黑暗,才能真正明白光明的宝贵;曾经的痛苦,才能深刻体会幸福的滋味。生命让你尝遍挫败或伤痛时,也会给你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在困境中学会等待,在不争中修炼超越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人与人、人与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有时因太过执着和用力,以致于身心疲惫,与他人关系变得紧张,争来争去最终得不偿失。
王阳明:“君子求退勿迟。”对于君子来说,一定要明白自己什么时候该退,什么时候可以用不争的姿态去面对问题。
争与不争是两种处世的态度:争着摩拳擦掌;不争者平淡处之。关于不争“水德”是对其最好的赞誉。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水利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有利于自己的东西。
这种无私的表现为其赢得了“与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赞誉。君子之德应有似于水,利万物而不争。
王阳明在中国哲学思想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也与其“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有关。年少时的王阳明满怀雄心壮志,一心追求真理、成为圣人。
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不愿屈从恶势力,结果招致祸殃。之后,王阳明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远离政治,潜心研究儒家佛教、道家思想。
他的“不争”并不是放弃眼前的一切,而是以不争今日之利争万世,不争当前之利争天下。
因其“不争”,故而能静心悟道,并体悟了许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进而攀登上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
只有无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能得天下。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在智力、能力、财力、权力等方面要比他人更胜一筹,于是不停的在攀比、嫉妒、自卑、竞争、恐惧中如此这般活在水深火热之浪潮中。
我们唯独忘记了,一颗浮躁不安的心是很难去看清事实的真相,过分强调生存的竞争,忽视对自己内心强大力量的建设,心灵与行动都陷入盲目狂热焦虑疲惫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自己往往带着执着和偏见,不能深入观察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会带着狭隘的心,不能将心比心与人处世,何来的成功可言。
过度的追求表面力量的优越感,好胜虚荣铤而走险,处处树敌,没有利他人之心,没有停下脚步,让他人一步的意念,争强好胜,最终将生命推向荒唐可悲的境地。
力量唯独只在增进自己与他人,的共同获得的快乐和某些东西上的满足时才会有好处,而这种好处的获得是互惠互利的。
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不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的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做人做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楚汉相争时,张良、萧何和韩信共同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由于楚军强大,刘邦被项羽打败,在荣阳停下脚步做暂时休整。
这时韩信在东边打下齐国后得知消息,他不但没来增援,反而派人来向刘邦提出要求,希望同意他立为“假齐王”。
面对韩信的无礼要求,刘邦当即大怒,冲动之下想马上派兵去攻打韩信。张良谋士提醒刘邦,在这危急关头,先稳住他,同意韩信要求,以防小而不忍而生大变。
于是刘邦写信给韩信:“他韩信大丈夫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要做就做个真王,哪有做假王之理,封他为齐王。”
刘邦领悟了“不争”的智慧,使韩信断绝了非分之想,有效地稳定了军心,控制了复杂的局势。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大争天下,最后“天下莫能与之争”,终成千古一帝。
不争不是无所作为、甘于堕落,不是要让人彻底断绝了私心欲望,而是劝告世人要顺应大道,不要贪图眼前的小私小利,只有着眼于大局,才能得到最多的利益。
权力场上变化无常,欲免于忧患,就应保持一种“不争”的心情。与人无争,与世无争,看似消极避世,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与人无争”,是一种知晓进退规则的释然,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机。
不争就是要活在当下,获得当下快乐的力量,拥有力量就可掌控我们的生活状况,真正的力量是让自己获得极大的自由和安宁。同时帮助他人获得快乐,自己获取利益的同时,给他人也带来相当的好处,互助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
“与人无争”说到底是智慧的“退”,而“无人能与之争”则是聪明地“进”。与人处世懂得谦让共赢才是真正的智慧。
我们为人处世时,也应效法天道,把我们的智慧贡献出来,不辞劳苦,不计较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息、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能这样,则自然达到“为而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高境界。
总会有些东西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忍耐是针对所有困难最好的治疗方案。当我们身处逆境,又实在无法改变这一切的时候,克制、忍耐、退后一步是上上之策。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福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能以乐观的眼光去看,每一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存在。
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赢得进步,就在于恰当的时机懂得谦让不争,谦让不争似水,看似无形,却时时占据着有利的地形,创造着更加广阔的空间。
笨蛋文文原创文稿,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