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的所有内容里面,我自己总结为两个词:感受和顺其自然。
先说感受。这是作者在全书中多次且重中之重强调的。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
意思就是,父母应该在意、接纳、理解孩子的一切感受。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其他的行为。
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哪怕只是刚出生几分钟的婴儿,都是和成年人一样,有情绪和感受的。
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感受。所以,我们处理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去猜测孩子行为背后的感受,然后确认这种感受,再来对症下药。
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重视孩子的感受呢?因为这关系到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心理健康的培育,也是整个亲子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前提。
如果你能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那面对孩子莫名其妙哭闹、乱发脾气、没完成预期的行为等现象,你就能冷静下来,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比如,你让孩子去写作业,但是他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你很烦,对他又交代了一句,这时他竟然开始哭,甚至摔东西。
这时,你不应该手叉腰,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或者对他说一些消极的话。而是,应该想到,他哭闹这个行为的背后隐藏的需求和感受。
那就是,他可能觉得作业太多太难了,肯定写不完,很难受。你可以尝试着这样对他说:“宝贝,你是不是觉得写作业对你来说很困难,是写不完吗?还是太难了?我陪你一起写可以吗?”
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懂他,理解他,他也会很信任你。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理解、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
在说顺其自然。这一点其实其他的育儿书上也提到过。换句话说,不要揠苗助长,教孩子甚至是强迫孩子做与他年龄段不符合的事情。
比如,自己吃饭,穿衣,独自睡觉,学习等。作者在书中特意讲述了睡眠问题。提到了“睡眠训练”和“睡眠逐步推进法”。
作者是不提倡睡眠训练的,尤其是对一岁内的小婴儿。认为这实质是一种操控,把孩子当成了物品。
而且,强迫性地训练,会让孩子将睡觉和害怕、恐惧、不开心等情绪联接起来,想要他自主睡眠的愿望会更难实现。
其实,这些行为等孩子长大一定的年龄,都会自然而然地实现。父母不要把自身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如果你确实想要改善孩子的睡眠,那也不要急于求成。可以逐步推进。
比如,你第一步先找到孩子入睡的方式,例如他想含着奶睡觉。等他昏昏欲睡时把他嘴巴离开,放到床上或者给爸爸拥抱。如果他能接受这一步,再去进行接下来的步骤,比如睡觉时不需要时刻有人守在身边。
如果孩子不适应第二步,就退会到第一步。以此类推,直至孩子适应。
这样做也是让孩子有适应的过程,能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安全感。他以后和睡觉联系起来的也就是舒服、安心、安全等情绪。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一样,“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确值得一看,作者的观点没有强迫性,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也理解父母。更大程度上,是鼓励父母要坚持正确地教养方法,而不能因为眼下的困难就轻易放弃。
因为亲子关系的裂痕一旦形成,要去修补时必须花费更多的成本代价。我的孩子还很小,我庆幸自己读了这些书籍,更新我的育儿观念,或者强化我已经认同的思想。
不过,凡事有取舍。抓住对自己实际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点,而不是盲从,才能更好地改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