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读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这一周里几多次想要写点什么,几多次感到言语匮乏。阅读过程中翻涌澎湃的震慑感已经渐渐消散了,那些一见倾心的句子也忘记的差不多了。唯一能记得的,只有许多次心绪的汹涌,像翻滚的浪花,起起伏伏。
这一系列书籍分为四部:《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描绘了二战之后意大利北部城市那不勒斯里两个少女莱农和莉拉一生的成长故事,借由她们的人生故事书写了女性友情、爱情、自我成长的人生经历,更丰富地从侧面展现了那一特定时期意大利的社会风气、青年思潮和历史风貌。据豆瓣读书介绍:“本书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是意大利最受欢迎也最神秘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是一个笔名,其真实身份至今无人知道......自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以上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我在思考如何介绍和推荐这本书,这是我今年读过最震撼的作品,然而书的篇幅很长,听上去讲的又只是两个女人的故事,似乎实在不足以吊起人的胃口。如果让我找一句最吸睛的介绍语,可能恰恰也是豆瓣读书介绍上的第一句:只有你身为女人才会知道这些丑陋的秘密。所以女生们读着会很有共鸣,你肯定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或者自己的朋友。男生们更加不应望而却步,这本书可以帮助你了解真实的女人。(ps.为什么没有真实描写男人秘密的好书?)
埃莱娜·费兰特究竟是谁我不知道,但她一定是莱农而不是莉拉。
四本书分别描写了两位主人公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故事,主要以“我”莱农为第一视角来描写了自己和好友莉拉的人生经历。笔触细腻,将主人公每一阶段的思想变化和心理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真实且毫无避讳。虽然“我”是莱农,但“我”始终以相对独立的视角观察着周遭的一切;“我”曾经自卑、胆怯,后来迷茫、虚荣,最后逐渐摆脱了自己对自己的束缚,跟真实的自己和解;“我”对我最好朋友莉拉的感情,有由衷的羡慕虚荣的攀比、也有真切的关心体恤的怜悯,爱恨交织;“我”对我身处的家庭、国家和社会,有无尽的思索和牵挂...但“我”既不够聪明、也不够高贵,我用尽自己一切的努力,最后发觉自己只是在始终卑怯地怜悯着自己。
女人间的友谊总是有些复杂的。如果少一些真心,是可以叫做塑料姐妹。但也不会因为多一些真心,而减少其中难以平衡的羡慕和嫉妒。像很多描写女性友谊的小说一样,一般两个女生里,总有一个是外向的,一个是内向的;一个是招摇的,一个是内敛的;一个是看着张牙舞爪但内心脆弱敏感浪漫主义要死的,另一个是看着不吭不响但踏实稳重总是循规蹈矩的。这两个人往往相去甚远,但却不知道因为什么惺惺相惜。其实只是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一个自己,无论是美貌和才智或是天赋和机遇。
因为这些隐秘的原因,两个女孩子走在了一起,只是友情,却胜过爱情。因为爱情来得快去得快,友情却绵延缠绕羁绊一生。有时候女孩的友情会在某些程度上超越爱情,因为我不想要你的肉体,也不需要我是你的唯一,只需要你永永远远地好,永永远远地在那里。无论是近是远,只要我还能看见你,就还能看见我自己。
莱农虽然在很长的时间里嫉妒着莉拉,但归根结底,她就是这样思念着她。莉拉其实也是一样。
当两个女孩结束亲密无间的童年岁月,逐步走上相差甚远的人生旅程,她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面对世界的理解差异越来越大,谁也无法真正地去理解对方的生活。某种程度上她们看不上对方,埋怨对方,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还是也是在表达着对自己的失望和对生活的无可奈何,也在责备自己越来越不了解对方。但来自内心的共生经历始终将她们紧密相连,无论多少变化更迭和误解重重,当生活最本质的困难(温饱、病痛、无常)出现的时候,她们总是会心无间隙地再次比肩站在一起。
女人之间的友谊为何如此特殊?大概是因为只有女人才能懂得女人。女人最丑陋的秘密,是作为这个性别的无能为力。
从前,在父权社会中生存,儿时面对来自父亲、兄长的控制;长大后面对来自丈夫、儿子的控制。这个控制中,有压迫、有轻视、有暴力,就如同莉拉在新婚之夜挨打时的情形,一旦一个男人成为了你的丈夫,那么他做什么的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说这只是从前,那么还有一些是亘古不变的。比如男人总是自以为是地给出糟糕的性爱,比如丈夫愚蠢自私但为了婚姻稳定就要装聋作哑,比如有时候成为母亲却无比痛恨那个索要无度的孩子。等等等等,太多了。哪一条放在光天化日底下,都会为人不齿。
这些种种的隐秘自白面前的,是女人习惯性地咧开贤良淑德的微笑。一个男人很难理解女人的这一面吧,也更难爱上她的这一面吧。体会不了月经之苦、生子之痛,从生理结构上就弱势一等,见过什么大世面,指望他能懂什么?而有的女人偏偏爱作圣母,放不下架子,这样的女朋友吃个茶就罢了。如此一来,再看看那个能跟你分享最丑陋秘密的家伙。她只能是女人,且必须和你严丝合缝儿地臭味相投,互不厌弃。多么珍贵,多么可爱。
说着说着似乎有点儿远了,除了以上,书中对当时意大利风情和社会底层生活的描写也入木三分。除了平铺直叙之外,由于“我”成长为一个作家,所接触的朋友不乏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从言谈中流露出许多对于各种主义、思潮的解读。而书中的其他各个人物,父母、朋友也随着主人公的成长有了自己的故事和命运。可恨的人有可爱处,可爱的人亦有可恨时,读到后期,就连一开始让人恨之入骨的索拉拉兄弟,也有因为深情而惹人同情的时刻。对于母女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我”也都有自己的经历,任何一点都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思考。尤其是最后“我”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可以说是“我”对自己悲观的自我审视,但在读者眼中,莱农最终完成了自我的追寻,她不是天才,却不曾浪费她的一生。
这本书的内容太过丰富,实在无法逐一展开。如上所言,任何一个角度,都有很多可以细究和品味的东西。译者陈英女士的翻译不知道是否还原了原文的滋味,但即使可能会少了些意大利式的丰富浓郁,但绝不乏酣畅淋漓。许多金句,我相信不完全是语言的原创,而跟译者的再加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感谢我的天才女友雯雯女士,给我推荐了这一套好书,还允许我在她之前先行读完。
ps.如果你也读了这套书,欢迎和我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