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写的没有逻辑,就是随想。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推崇的教养原则,然而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写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就像一句常听到的话:道理听过很多,却过不好这一生。
爱和自由到底如何做?我常常在想。其实比起一般的80后妈妈,因为教育专业出身,加之自己也关注很多育儿号,我在教育方法上算掌握技巧多一些的人,然而在养育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技巧也许能帮我塑造一个我“想要”的孩子,却不一定是我的孩子本有的模样。
两天前的所有日子里,关于嘉儿吃饭这件事,我的“期待”是他能“坐”在餐椅上把饭吃完。在他运动能力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这个“期待”很简单地成行。然而这一个多月来,他对自己身体掌控能力越来越好,餐椅“越狱”就成了常有的事,吃几口饭,自己扶着固定的餐盘就蹲起来了,然后要么是站起来,转身扶着靠背;要么是身子往左右侧探出去头低下看地面,要么是直接从餐盘上爬过来往我身上扑…每当这时候我都好担心也很着急,因为他没有“坐着”吃,又觉得站起来危险,我常常是先尝试站起来把他重新往坐姿放,如果他还是不坐,我就直接抱离餐椅中断吃饭,因为我“觉得”不能养成他“站”餐椅的习惯,所以就是要去“破”了这个动作链接。而且每当我这么处理的时候,虽然我没对嘉儿发火,但我的心里其实在生闷气“这顿饭又没好好吃,哎,越长大越难带啊”。
越长大越难带,这句“大实话”其实反映的是我没跟上孩子的发展(捂脸尴尬),我还在用我所想我所愿来“看待”嘉儿的日常,甚至我在想是不是还要去“学习学习”新阶段的应对技巧。
爱与自由,首先是“道”,而非“术”。
这几天,又想起来自己好久没看书,抓紧“空余”翻阅了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没记住几个,粗看一遍,印象还没那么深刻,但是对书中每个案例中体现的“爱与自由”有很大感触,深感爱与自由是教养之道,真心需要我们为人父母去“体贴”孩子自有(不是错别字,不是自由)的发展。
于是,昨天和今天,我尝试先“放开”自己的思维,清空自己对嘉儿吃饭姿势的限制。
嘉儿依旧会在吃饭时站起来,但是多等待一会儿,会发现他只是看看四周,然后自己再坐回去;他还是会探出身,因为他想拿大桌子上的食物;他会转过身头伸出椅背看座位底下的网兜,顺便把手里未吃完的食物甩在地上;他还是会攀爬跨过餐盘,扑我身上想抱一下…
他按他的方式开心地吃完了这顿饭。
后记:这么大的孩子,还在摸索自己和外部相处的方式,不需要那么“认理”的规矩。慢一点,再慢一点,把自己的术清空,去跟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