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看事只看表象不想成因。多数情况下,那些成因就是具有特殊素质、以特殊方式工作的特殊人群。对人作出调整就会改变事情的发展过程,如果把创造者换成非创造者,你也就停止了创造。
人们愿意给机构加上个人色彩(“苹果是一家有创造力的公司”),却错误地把结果去掉个人色彩,忽视了究竟是谁做了什么从而产生了这些结果。这会产生误导,因为做决定的不是公司,而是人。
因此,是谁使你机构的成就和文化与众不同?要想想他们是谁、他们怎样共事,才造就当前的局势。
这条原则非常有用,只看表象不想成因,往往会造成“成功者偏差”。
有两件事加以证明:
其一:写作营的学员是如何写出“上稿”的文章的?表面上看是认真听课了,认真记笔记了。容易忽略的原因是为了写一篇合格的稿件,阅读消化了多少相关的资料,认真拆解了多少篇相似的文章,与编辑进行了多少次沟通,以及一篇文章改了多少遍。
其二:公司要求各有业务部门找到同行业成功的标杆,并以标杆数据为参照目标。以标杆为目标足够远大,但当前状态差距也是显而易见。这里人为地忽略了阶段性的问题,是在用大学生的标准衡量小学生的水平,只能是自我打击。
判断一件事情,要学会从四维视角来观察,也就是说要加上时间维度。穿越到当时的时空,看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再看事情为何那么发展,很多在当下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看过去是这样,看未来也是一样。想判断一个事情发展的趋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设自己站在3年后,或者5年后。想象一下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变的那些事情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这比仅仅站在当下,用当下的情况去推测未来要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