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 9787515364377
。。内容简介。。
★是欲望产生了真爱,还是真爱激发了欲望?
★离开学校后,如何持续学习?
★如何清晰表达本意,并保证不被曲解?
★如何成为在深渊里仍能仰望星空的人?
★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掌握事情的真相?
这些生活的困惑,其实也是经典哲学命题。
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的艾德勒组建研究团队,历时8年、耗资数百万,从两千多年以来的西方经典著作中研究总结出103个哲学基本命题,并对这些命题展开深入探究。
之后,他从中精选出适合大众思考的哲学命题,在美国一档极具开创性的电视节目《大问题》中,首次与大众一起公开讨论。这些命题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比如爱、是非善恶、学习、工作、艺术,甚至还包括对达尔文主义、法律的正义性、反智浪潮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本书基于电视节目内容整理而成,真实还原了当年哲学讨论现场的激辩盛况。《大问题》节目曾在美国民众中掀起一股“哲学流行”狂潮,而本书中艾德勒所展现的思考逻辑和哲学话题,至今仍是文化对谈与辩论的思想基础。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拆解人生困局,矫正错误认知,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
莫提默·J. 艾德勒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和“zui后的亚里士多德”。美国哲学研究学会创始人,阿斯彭研究所名誉理事,“哲学大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
艾德勒一生致力于“伟大著作”计划的研究与推广,提倡将阅读经典引入教学中。这项计划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吸引了媒体、社会名流的注意力,并受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特别关注。他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畅销全球,至今销量超过七百万册,成为备受读者追捧的经典读物。
。。短评。。
#
分享个本书彩蛋。书是「哲学研究所」根据尘封已久的录影带整理而成。其中,希区柯克夫妇捐款扶持了整理工作。
#
本质还是个哲学电视访谈秀 可能价值在于一些基本概念厘清上: 信仰介乎观点与知识之间; 动物伦理成立与否在于思考人与动物是质区别/量区别(唯一理性动物/智能更高畜生); 爱之三义:性爱(eros/amor)/博爱(phileo/amicitias)/仁爱(agape/caritas); 自由三分:社会(免受奴役)/精神(自由意志)/道德(健全人格)自由 自由需同时拥有二种以上选择 选择即自由 自由与强制力(包括法律)相对 剥夺工具亦可干涉自由
#
首先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的又一哲学科普力作。阅读哲学原典是非常困难的,而这本书会祝我们一臂之力。 本书是作者和采访者的对话实录,看似轻松易读,实则是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作者深厚的学术基础,对人类世界已成文的东西信手拈来,深入浅出。 比如在讨论了“真理”的几个维度之后,针对于如何表达真理,作者紧接着讨论了一组极其关键的概念:学问(knowledge)和观点(opinion)。他表示,人类世界的大部分表达只能算作观点而非学问。而区分观点和学问的规则,就是观点需要依附另外一些东西存在,而学问不需要。 推荐本书给热爱思考的朋友们。
#
对于有哲学、生物学、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这本书中的很多内容你都会觉得熟悉。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的思维模式。对现有定理反思、质疑,有助于更加开阔我们的思维。
总结几点印象最深的。
关于人的思考
人和动物到底是种属差异还是程度差异
非常有意思的反论,与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完全不同,作者认为人与动物是完全种属上的差异,至少思维上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论点很有趣,只有人类进行非生理需求的艺术创造,而且是变化多端的创造。只有人类有时会变得非理性,这种变化是其自身就会发生的。作者提出对常规定理的反思,对科学教条化的反省很值得人学习。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僵化的教育,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容反驳的,而这种思维只会封闭人类的发展。我们需要教导下一辈学习开放性思维模式,多种可能性探索。
关于善
在作者看来,四种善(外在、身体、社交、心灵)中只有心灵之善是我们可以掌控的,但为什么把身体之善除外呢,作者并未说明。或许在他看来,人类对自己追求知识真理的能力比追求健康还容易。如果简单的说身体是动物性,思想是人性,那么作者确实是更相信人性的特性了。
关于学习
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事情,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事物,理解事物,从而才能更好的生活。作者提出的对发现型学习重要性的关注其实就是提升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作为指导型学习的关键人物--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从各方面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孩子去发现学习的热情。可惜的是,能做到这点的老师太少了,甚至有些是限制学生的兴趣,僵化学生的习惯。这样或许更简单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吧。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感到学习是有意思的事情,帮助孩子提升较弱的方面,让他们可以在面对生活时更自信,更热情。
关于工作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解说有两点让我印象最深。第一,工作虽然是作为生存的必要存在,但是它只是我们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生活目标。对于把工作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的人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工作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工作上一时的成功晋升只会带给我们短暂的愉悦感,真正的长久的幸福感只有在自我提升,理解生活后才能得到。第二,作者将杂务定义为工作的一种,是无报酬的工作,是生活必需我们不得不做的工作。可惜大部分的人都将其视为无价值的事情,甚至家庭的地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随着奴隶社会的消失,女性走出家庭,社会意识的提升,人类都不想做杂务,那么作为必需进行的杂务总需要有人接手吧,这时,人工智能成了最好的选择 。所以,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只是人类实现自由与理想的体现。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