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1.主动阅读
我想我就是"主动阅读"的一个反面例子,记得昨天在读自控力第一章节时,我曾说过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读书的人,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都必须要我们去主动参与,当我们去主动参与时,在阅读的世界里探索能力就会更强一点。如果我们是完全被动去阅读,就好比我们在头脑昏睡的状态下看书一样,没有多少效果。
在主动阅读时如何成功的沟通取决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是否刚好被读者所掌握,只有作者的技巧与读者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2.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在我理解书中所说的真正的阅读是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只凭借自己内心的力量,慢慢来提升自己的过程,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理解。这样的阅读是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
3.阅读就是学习:指导性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型的学习之间的差异。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是无法阅读的,但是对于有学识的人来说,他是在于没有读好的书。
4.老师的出席与缺席
倾听就像是在跟一位出席的老师学习,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我们不能总依靠老师,要懂得自己思考。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种长久的学习方式。
第二章:阅读的层次
通过阅读第一章,现在了解了如何去主动阅读。当我们在阅读一些超过我们阅读能力的书时,花一些精力,就能让我们从不太了解,晋升到了解一些的状态。但谈到阅读的层次时,就会列出以下四种:
第一层:基础阅读
所谓的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刚开始学识字时,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时,我们会先努力去认识这些字,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这些字,才有可能去试图理解。当我们能认识到书中的所有字并使之连接起来,我们就做到了基础阅读。
第二层:检视阅读
在我理解;检视阅读就是在很短的的时间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就例如当我们拿到一本未读过的书籍时,我们不应该直接去从第一章开始直接阅读,而应该看一看目录,先系统化的略读。
第三层: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和检视阅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分析阅读,是在无限的时间内完整的阅读一本书,并且能提出许多系统的问题,分析阅读是特别追求理解的。如果你的需求只是获得咨询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
第四层:主题阅读
当我们读过许多书后,主题阅读者要能构架出书中没有提到的主题分析。所以说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是最花力气的。
我的总结:
读完本章,让我了解到阅读也是一门学问,不同的阅读层次,会产生不同的阅读结果,在我以后的读书中,会懂得分析出该用何种层次来阅读该书。
第三章:阅读的第一个层次:阅读的基础
1.学习阅读的阶段
学习阅读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称为阅读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学会做一些简单的读物;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建立自汇的能力;第四个阶段的特征是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2.阅读的阶段与层次
在我看来:第一个阶段的阅读都是基础阅读,我们处在基础阅读时, 肯定都会有别人的指导,但是也有由于人的能力不同,有的人需要更多的指导。当一个人精通了基础阅读的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我们能够自己阅读时,才能成为一位所谓真正的阅读者。
3.更高层次的阅读与高等教育
应该有更高的阅读层次,从自身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4.阅读与民主教育的理念
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因此我们应该变成一个真正有能力阅读的人。
我的总结:
我们应该注重阅读的基础。但是也应该向更高层次的阅读前进,如果只是一味的注重基础,那么将永远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我以为应该多去尝试一些更高层次的阅读,以提升自我。
第四章: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1.有系统的粗读或阅读
有系统的粗读或略读分为以下几步:首先是看书名或者看序;下来应该研究目录页,目录页是本书的基本架构,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想要做的是什么;然后如果书中附有索引,应该检阅一下索引,当你检阅索引后你会辨认出我们讨论过的重要词目;然后是挑几个看着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最后一步是在书中跳跃式的阅读,但是不要太多。
2.粗浅的阅读
大致就是说当你拿到一本书,首先应该从头到尾读完一遍,就算碰到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3.阅读的速度
所说的阅读的速度不是说要读的快,而是懂得该快的地方要快,该慢的地方要慢。而且每本书的的阅读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书是值得花时间去看的,但是有的书连略读都不值得。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阅读速度
4.理解的问题
每个人的理解力是不同的,而且人从小学到现在经历的每个阶段的理解力也是不同的,很多时候我们阅读的速度取决于理解力,这里说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之上的。
我的总结:
看完这一章让我懂得了检视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来决定我们是否应该花时间来阅读这本书,而且还能使我们大体的知道本书的重点内容。学会检视阅读会节约我们好多时间,还可以提高读书效率,节约读书时间,突出本书重点
第五章: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1.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当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并且再阅读的过程用尝试着自己去回答,一般的提问有以下四个:
1.整体来说,这本书整体在谈些什么?
先要学会思考这本书的归类,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观点。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你要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当你在回答此问题之前,你首先要明白你自己的观点,有论据,不能没有依据的去反驳作者的观点,我们要理解整本书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看法,不能盲目的从单一的一个角度去思考。
4.这本书很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些资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再找出其它的更深层次的寓意。
2.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
真正让一本书属于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写下来
记笔记比如划线,画圈,写批注这些都是做笔记的方法,自己习惯就好。
在书后空白做自己的索引
在书前空白做自己的大纲
3.三种笔记
1.结构笔记
检视阅读层次,列出的书籍的结构大纲。这个笔记主要是在记录书籍的结构,而不是内容。
2.概念笔记
分析阅读层次,记录一些观点、概念。常用的方法是在对应的概念观点旁边做总结批注,同时写下同意观点在不同页面出现,写下页码。在主题阅读层次,不同的书籍相同的话题,对应的页码也做记录。这也属于概念笔记。
3.辩证笔记
针对同一主题,拿不同的书籍进行对比。把疑问与陈述一一罗列。
4.培养阅读习惯
养成阅读习惯前后最大的差异是,阅读能力与速度的差异。
这里的规则其实是养成习惯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任何所谓的技巧、艺术都是在一定的规则之内,然后通过频繁练习养成。如果不了解规则,根本不可能培养出艺术。同时作者也论证了艺术上面的原创性与规则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一个作品多么的有原创性它一定是有它的规则的。
5.我的总结:
我们应该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主动提问并且主动自己作答,还要养成良好的做笔记习惯,自己多去想多去思考。多去掌握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
1.书籍分类的重要性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可以这么说: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书,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不同的书籍需要对应不用的阅读方式,不确定分类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想读这本书,弄清楚分类是我们搞清楚一本书整体说什么的前提,心中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分类标准。
2.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
阅读书名很重要,但还不够。除非你能在心中有一个分类的标准,否则世上再清楚的书名,再详尽的目录、前言,对你也没什么帮助。光是将书籍分类到某一个种类中还是不够的。要跟随第一个阅读步骤,你一定要知道这个种类的书到底是在谈些什么?通过书名,我们能大体对书有一个分类。
3.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
实用是与某种有效的做法有关,不管是立即或长程的功效。而理论所关注的却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
知识可以用在许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发明有用的机器或工具,还可以指导人类的行为,在多种技术领域中校正人类的运作技巧。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4.理论性作品的分类
理论性的作品会被分类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所有的人都约略知道其间的差异性。
我的感悟:
我想我们每个人在选书或者读书时都会先看书名,因为我们要通过书名判断这本书是否是我们想要度的书,因为作者在写书时会在书名处体现出本书的方向内容。当我以后在读理论性的书籍时首先搞清楚作者的核心概念。
第七章:透视一本书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段小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的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1.结构与规划:叙述整本书的大意
我们在这里谈的一些书的整体重点,跟作者的解释大不一样,但并不觉得需要道歉。你的摘要也可以跟我们的大不一样。毕竟,虽然是同一本书,但对每个阅读者来说都是不同的。如果这种不同透过读者的诠释来表达,毫不足为奇。但,这也不是说就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虽然读者不同,书的本身还是一样的,不论是谁作摘要,还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检验其正确与真实性。
2.驾驭复杂的内容:为一本书拟大纲的技巧
我们要再强调的是,这两个规则不但可以用来阅读一整本论说性的书,也可以用来阅读其中某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如果书中某个部分是一个相当独立又复杂的整体,那么就要分辨出这部分的整体性与复杂性,才能读得明白。
3.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
一个作品应该有整体感,清楚明白,前后连贯。这确实是优秀写作的基本准则。如果全书是清楚明白又前后一贯的,我们就要找出其间的纲要区隔,与重点的秩序来当作回报。所谓文章的清楚明白,就是跟纲要的区隔是否清楚有关,所谓文章的前后一贯,就是能把不同的重点条理有序地排列出来。
4.发现作者的意图
我们要学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意图,也就是懂得作者在写作时抛给我们的问题,这些问题作者会在文章内容中给我们有讲述。
我的总结:
我理解的透视一本书,首先你要学会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整本书的内容。也就是读完这本书你就通过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这本书的文章大体意义;接下我,么就能罗列出整本书的篇章,看看它是用什么样子的写法来完成这本书。我们也要学会去发现作者通过这本书来给我们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想法。
第八章: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1.单字vs.词义
沟通是一个人努力想要跟别人(也可能是动物或机器)分享他的知识,判断与情绪。简略来说就是你必须抓住书中最重要的单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这个单字的。更准确而又优雅一些的说法是,规则五,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有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第二部分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分析阅读第二阶段的第一个规则,是诠释内容与讯息。
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处理语言的问题。第二个步骤是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涵义。一个单字可能代表许多不同的词义,而一个词义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单字来解释。
2.找出关键字
并不是作者使用得每一个字都很重要,作者用字多半和一般人谈话时的用字差不多,这些字都有不同的意义,讲话的人也相信随着上下文的变化,读者就可以自动找出其不同的意义;对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下、同一个熟悉的字可能变得没那么熟悉;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最重要的字就是那些让你头痛的字;这些字可能对作者也很重要,有时也未必如此。
3.专门用语及特殊字汇
你一定要利用上下文自己已经了解的所有字句,来推敲出你所不了解的那个字的意义。
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找出重要的关键字,确认每个字不同意义的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加了。
4.找出字义
读者凭以往对这个主题的知识来寻找,分析书架构的规则、作者的书名、章节的标题、前言都会有帮助;
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作者还有些用来阐述自己主旨和重要概念,但数量相对较少的特殊用语。
我的感悟:
我们在读书时学会在书中找到重要的词汇,并且理解词义 ,只要认识到了学习的过程,并且开始践行,那么随着我们践行的时间的持续,我们就可以拥有我们想掌握的技能。
第九章:判断作者的主旨
1.句子与主旨
让我们说明句子与主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本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在谈论主旨。有时候,一些句子在表达的是疑问。他们提出的是问题,而不是答案。主旨则是这些问题的答案。主旨所声明的是知识或观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表达这种声明的句子是叙述句,而提出问题的句子是疑问句。除此之外,并不是每一个叙述句都能当作是在表达一个主旨。这么说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个是事实上,字都有歧义,可以用在许多不同的句子中。因此,如果字所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很可能同样的句子却在阐述不同的主旨。
2.找出关键句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事实上,在阅读非当代作品时,这是最大的障碍。
3.找出论述
首先,要记住所有的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中有些是你为什么该接受作者这个论述的理由。如果你先找到结论,就去看看理由是什么。如果你先看到理由,就找找看这些理由带引你到什么样的结论上。
其次,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一种是以一个或多个特殊的事实证明某种共通的概念,另一种是以连串的通则来证明更进一步的共通概念。前者是归纳法,后者是演绎法。但是这些名词并不重要。重点在如何区分二者的能力。
4.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的总结:
这一章写出通过判断我们懂得,在读书时学会判断作者的主旨,通过着这的主旨来找出关键字和论述论点。学会归纳和演绎这两种论述的不同
第十章:公正地评判一本书
受教这一词,我们应该从小到大都有过经历。小时候我们受教于父母,青年时我们受教于老师,中年时我们受教于比我们有经验的老者。然而我们在读书时也是在受教,只是我们受教于不可见的作者而已。
提出观点
我们在受教时也可以有不同于作者的想法和观点,但是在我们提出反驳时首先应该完全明白作者的话。没有那一本书的观点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如果这本书能启发你。就说明这本书的作者想法高于你。
要有主见
读书在我看来就像是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沟通。我们就像一个倾听者,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倾听者,我们还应该观察到对方所传达的观点, 而且还应该要有自己的主见。
学会理解
很多情况,我们在与人辩论的时候, 为了赢的辩论而反对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置之不理。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到达成一致,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对事物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或许若干年后,在回想对话,你会发现你曾经一致反对的观点却似乎有点道理。
第十一章:赞同或反对作者
当我们看一本书时,如果我们看懂了全书,并且对作者的意见完全赞同,这说明我们完成了阅读,受到了启发,被说服或者被影响。当然这是指一本好的书。
读者可以与作者进行辩论,但应该有礼貌又有智慧。如果我们读懂了一本书,又怎么会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呢。
还有我们读一本书,难免会有偏见,但是当我们在争辩的时候,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我们很容易被自己强烈的情绪带偏。高中时我们宿舍也曾经就刘翔得过金牌后的落寞,而讨论过,当时我自己的观点是,他也是曾经为国家获得荣耀的,所以不论现在怎么样,我们都应该去尊重,宿友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刘翔之所以落寞到现在,都是因为他自己获得荣耀后,没有再加强锻炼,而是被商业化。当时我们都没有去好好理解对方的论点,讨论的过于激烈,以至于只是一味的为自己的观点而去反驳对方。或许两个人说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没有做到用理性去辩论。这方面以后还得加强。
科技与历史中,前人缺乏的知识都是由后人所发掘出来的。而在哲学领域却有点不同。就拿我们专业来说,软件工程,这个专业从开始到现在,越来越变得强大,许多东西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壮大。好多新的东西都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发掘出来的。就像各大框架,也都是从基础的知识上搭建起来的。
阅读的三个阶段:
1.找出一本书在谈论什么规则
2.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3.想沟通知识一样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一个人读的书特别多,但是却读的不精,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在我的生活中,读书特别少,也很少坚持看完一本非专业类的书,更谈不上精通了。如果想当一个好的读者。应该多读书,精读书。
第十二章:辅助阅读
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外阅读,一种是在外阅读。内外阅读是指我们在读书时,只是读书籍本身,与其他书没有关系。而在外阅读,是指我们在阅读时,借助别的书籍,使自己更加深入理解本书籍。但是我们想要做到完全孤立的阅读一本书是不太实际的,因为我们在读书时难免会从之前的经验或事例来与本书观点做对比。
如何使用工具书
1.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想要知道些什么,要搞明白一些什么想法。
2.要明白在哪里能找到,你要找的答案。
3.你要明白这本书是怎么组织的。
4.你要知道你要找的是什么,在哪类工具书中可以找到。
对我们来说,从小学到初中,用的最多的工具书就是字典,字典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但没有人能确切的说,他很好的利用了字典。在阅读时我们不应该急于查找生字,避免影响阅读的完整性,当我们遇到专业术语或者完全不认识的字时可以去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