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所经历的王阳明课程之中,我们对他的个人精神进行了剖析,同时也对他身体上的疾病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是因为他这个身体给他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就比如说在六年丁亥,先生56岁的时候,先生任督察院左督御史,这是一个二品大官,他被奉命去征讨思田的叛乱。但是那时候我也敏感,身体已经极度的不适,如果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他就是得了肺结核,这是一种很难受的病,因为自己的肺有了问题导致呼吸不上来,非常的难受,生不如死。而且当时思甜叛乱的地方,在南方去的话就会加重病情,于是这一次他向朝廷提出了不去,但是皇帝却并不允许他不去,所以最终他还是被抬着上路了,其实如果从他的良知来讲,他就应该义之当为。但是,他自己要不要去?也只是他的想法,但是他无法,最终决定他到底要不要去,取决于的只不过是皇帝同不同意。这就是命与性的问题性,只不过是他决定他自己是不是致良知,而命就是用外在的人来决定他到底能不能去?
这皇帝的旨意下,先生出发了,但是他所要平的叛军,并没有像一个要反抗的群体一样 ,而是盼着他过来只要有求生的可能,他们就愿意去请罪,结束自己的叛乱。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因为王明带着希望来了,本身这群百姓叛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生活不能过了,他们想要填饱肚子,为了追求生计而叛乱,而现在,王阳明来了他带着他们的生活的希望过来了,阳明在这里开展新的学校开启了庶富教的发展之路。而不光是在这一点其实我明明那时候评判朱宸豪的英勇事迹已经传了出去,他们都知道王阳明这个文官带兵打仗有一些水准的,所以有可能明知道自己打不过,还不如投的一个求生的希望。这也同样实现了他自己的愿望,也就是修齐治平,成就圣贤之志。他在平完乱之后,顺便把在这里相邻的地方的土匪给平了,这一次来评判,他只是顺了百姓的意思,根本就并没有攻城,他是用自己的道,来完成这一举措的。这也说明了孟子所谓的仁者无敌,当然,如果真正面对强大的敌人,仁者无敌,仅仅只能在性的层面上去实现。
在平完乱了之后,先生的疾病越发严重,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希望告病还乡,并且他还告诉皇帝,只要这次的病能养好,以后他就可以再次出山,再次为皇室所效力,而他自己却对自己的病有所认知,他知道这一次退了之后就有可能不会再出来了
并且当时他向皇帝提出回家的次数很少,除了这一次是因为他自己身体实在是扛不住了,其他想要还乡的理由,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家人,第一次是祖母死了,第二次是父亲重病,而第三次就是父亲死了,这三次里面,皇帝仅仅批了一次,就是父亲死了回家看一看。之前的这三次里面并没有一次,是为了自己考虑,而是都是为了尽孝,当然,这个尽孝并不是为了尽孝而尽孝,而是出于自己的良知而尽孝。但是最后纵使皇帝这个假不批,但他的行动也不受任何影响。
先生最终在南安所病逝 ,临死前还问他自己门人 ,近来进学如何?而在死前的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只是在他悟出来致良知之后,他每一次所行动都是按自己的心所行的,于是在这种知行合一的情况下,他做好了自己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于是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在性的层面已然没有牵挂。这是因为命的层面不可以把控,所以他最终成不成就圣贤?还得是靠外界。
所以先生并不会认为他成就了自己的圣贤之志,但是如果从我们后世所谓的立德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来讲的话,我认为他是做到了的。毕竟如果圣贤都要靠命来决定的话,那么是否太不公平了呢?所以文明在人生的每一步棋,至少说是在致良知之后,都吓得近乎完美,所以我认为他配得上圣贤这两个字。
而阳明在这里给到我的启发,就是一切都是心而行,那么你此生都会无悔,所以不管这件事情,最后因为什么因素导致失败,但是如果你是尽了全力,并且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利益的选择、心的选择),我认为你都会不后悔,而现在我发现我已经对我所走出的很多步棋子都产生了后悔,所以我希望在我悟出了真正的是良知之后,并不会把它当做一种光景玩弄,并且让我后面下的每一步棋都是在没有如果的情况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