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回到家乡讲学了一段时间后,却又收到了皇帝的圣旨,想让他去广西平叛,而后来他也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时光。那么,阳明先生在这件事上会有哪些选择呢?在先生的最后时刻,他又有哪些特别呢?
在先生56岁时,皇帝想让他去广西平叛,而此时阳明先生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如果不考虑皇帝等外在的因素(因为此时先生已经完全遵循内心,不受命的影响),先生有两种选择。他如果选择去,就是为了百姓。如果选择不去,则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如果留在这里,就可以落叶归根。而最终,先生选择去平叛。他想尽性,而不考虑外在的因素。
而先生平叛的过程非常快,根本没有打仗。在刚开始,广西的叛贼知道朝廷虽然平叛,但是并没有必杀之意,想让他们归顺于朝廷。他们都想要生存,所以,并没有打仗,而是直接归属于朝廷。后来先生在平叛之后,又在此地兴办学校。
先生平定广西叛乱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一种战术,他的背后是道,先生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修,齐,治,平",这样可以使百姓们少受到干扰。而这些人愿意归顺,也是因为他们刚开始造反只是因为活不下去,而先生给了他们活的机会,所以他们愿意归顺。
而在平叛结束之后,先生依旧上疏希望还乡辞官。在之前阳明也上书辞过几次官,但都是为了他的家人,希望可以在他的家人跟前尽孝,这也体现了阳明的孝一直保存在他的心里,他一直存在着把仁心推到家的维度,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家的情。但是最终,他并没有被小家的情拉住,都选择去为国家效力。
在11月乙卯,先生死在了回家的路上。在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问的依然是学生对道的领悟程度,由此可知,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关心道。在最后,阳明先生留下的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般来讲,遗言是想做没做成的遗憾,这遗憾或许是对亲人的,是一件一直不敢说的愧疚的事情,是外在的钱财。但阳明说他并没有遗憾,因为他的一生都在"致良知",也就是遵循那颗擦亮了的本心。
在他立下圣贤之后,他前半段是按书中对圣贤的理解而行,虽然并没有完全自己悟到,但是也做了他能做的事。而在龙场悟道后,他没有一次迫于外在的压力不按"心"做,所以他按照"性"做了他生命中所有能做的。
而于他自己而言,并不能说他实现了圣贤志向。圣贤之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立己达人"。在立己他做到了。而在达人上,如果说实现了志向,那一定让世界变成了他所想要的样子,可是并没有。
但是于我们而言,他已经实现了他的圣贤之志。在立功方面有了不错的成就,而在立德,和立言方面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虽然他可能并没有创造一套新的体系,但是他有新的解释和解读,让其重新发光。
而于我而言,我依旧震撼于志向的力量,这个可以超越一切。而我也震撼于他的那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那我觉得这一生也确实是快乐的,哪怕在悟的过程中经历过困,经历过不快乐,可是为了最后这一刻,为了不断悟道的过程,也是足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