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认知--认知背后的认知
最早知道“元认知”这个词,是从李笑来的书中知道的。在他引用的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成为“元认知能力”。
网上买的课程,为什么前几天还那么认真,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
为什么自己看书,前面看后面忘?就是记不住?一看就想睡觉?
为什么我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那么差? 以上所有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能不能改变自己呢?
其实在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认知,也是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下面对元认知进行简单的介绍。
6.1 元认知的概念
元认知是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创始人、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弗拉维尔提出的。
1976年,他在《认知发展》一书首先提出元认知(也称后设认知)概念。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即“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
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如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进行积极的监控,就属于元认知的范围。
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监控,元认知的作用是从深层次提高学习能力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
6.2 认知和元认知的区别
(1)从本质上讲,元认知是不同于认知的另一种现象,它反映了主体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同时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认知是元认知的基础,没有认知,元认知便没有对象。
(2)元认知通过对认知的调控,促进认知的发展。
(3)元认知和认知共同作用,促进和保证认知主体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
通俗的讲就是一个是干活的,一个是监工的,只不过是自己监督自己。比如一个人如果老是问自己:我为什么又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想法正确吗?如果不正确如何调整?这就是元认知,别看这么简单的问题,但很难做到,人和人的区别莫过于此。
6.3 元认知的作用
虽然《圣经》上说过人人平等,但是人们运用元认知的能力确实大不相同,由于它源于后天的努力,如果想要掌握技巧,就必须进行思维训练。每当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时,其实都在使用元认知,也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我们调整思维改进思维的最有力的内部手段。
6.3.1 影响反馈回路
反馈回路就是保障任何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人脑是世界最复杂的系统,大脑通过反馈回路指挥着整个身体的运行。
比如像倒杯咖啡或茶这种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我们每天都不假思索地做了无数次的工作,也和反馈回路有关系。如果离开了反馈回路,即使是这种简单的工作都无法完成。 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蒙上眼睛倒杯茶看看。
在这个例子中,反馈回路的关键点就在于,你向杯中倒水的同时,你通过观察杯中的水位而获取反馈信息。当你看着水位上升的时候,反馈通过你的大脑和眼睛发挥作用,让你在杯子即将倒满时停止倒水。
这个系统由你手所处的位置、你倒水的速率、咖啡杯中的水位、你的眼睛对杯中水位的观察,以及你的大脑到你的信号构成,共同组成一个反馈回路。如果你破坏了这个回路——比如蒙住眼睛,从而无法观察杯中水位是如何上升的,你就会不断地加水,直到杯中水溢出,系统产生了故障。
我们的大脑驾驭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反馈回路,研究者认为反馈回路在四个不同的阶段运转,上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科普作家托马斯.戈茨(Thomas Goetz)把四个阶段分别定义为:
事实阶段:每个反馈回路都要搜集数据,数据可以通过观察、整理、测量获得,数据可以来源于多渠道,可以通过外部环境、与人交流和自身等。例如:你肚子痛,去看医生,医生会问很多问题,获得数据。
联系阶段:我们将搜集的各种数据进行整合,使数据能够在反馈回路中发挥作用,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富有意义。例如:医生会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去除无价值信息。
结果阶段:一旦数据有了意义,回路就能继续发展,医生就要思考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行动阶段:当明确了你肚子痛是因为吃了不健康的事物造成的,就要采取行动,开药治病,这称之为行动阶段。
在这个反馈回路过程中,如果你什么都不说,或者医生处理信息的时候出现错误,都可能影响到医生的行动。如果医生有强大的元认识能力,时刻对自己的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做出行动进行元认知监控,随时问自己,我筛选的信息准确吗?我的判断准确吗?有没有我没有发现的问题?在元认知能力的帮助下就可以影响反馈回路,形成正反馈,反之亦然。
6.3.2 发现认知歪曲
在认知心理学中,认知扭曲指的是哪些被夸大的或者不合逻辑的想法,驳斥这些想法的过程被称之为“认知重建”。如果你拥有强大的元认知能力,通过提问和自我验证,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认知歪曲,进行认知重建。
6.3.3 促进神经化学变化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进行选择性的联结,形成神经回路,不同的神经回路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元认知可以帮我们建立良性的神经回路系统。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元认知》。本文只是对元认知的基础概念进行了阐述,如果你对于元认知过程和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有兴趣的话,可以买本书看看,然后实践、实践、再实践。
如果你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的知识,想必会感觉晦涩难懂,十分抽象。但是这个概念却对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就象触及到了上篇文章图5 冰山图的底层,对于改变大脑顽固思维、解决负面情绪和实际问题是根本性的解决方法。
7.反驳金字塔
“杠精”,就是在网络上精于抬杠的人,更确切的说,是对抬杠这门技艺纯熟到成精的人。这个词从2017年火爆到2018年,现在已经快成为运动会项目了。有一位杠精朋友就自称为“国家二级抬杠运动员”,豆瓣上的“杠起地球小组”已经有将近一万名用户。
网友将杠精句式总结为五大类型:
1.断章取义
2.无中生有
3.极端夸大
4.以偏概全
5.非此即彼
小时候听人说,该说的不说是“猪”,不该说的乱说是“猪八戒”。 从小不会吵架,越是愤怒的时候越是只会发脾气,说不清楚理由。所以很郁闷的是“猪”和“猪八戒”都当过,尤其是遇到“杠精”,只有自己生气了。
说的有文化点就是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对话、争议、讨论和反驳。
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在一篇文章How to disagree中,提出过一个经典的【反驳金字塔】,他把这些讨论,自下而上,从最低级到最高级,依次分成7大类。
他指出:
1. 第1级到第3级:属于【完全无意义】的对话,不需要为它们浪费任何时间和精力。
2. 第4级到第5级:开始有一定的建设性了,属于【正常的对话】。稍微好一些,值得聆听,但还不够好。
3. 第6级到第7级:这种才是【有效的讨论】,是真的在交换意见,有含金量,值得认真对待。
用Paul Graham的话说,大部分人处于低级和中级的阶段,鲜少有人能抵达高级。
看到这幅图,思路算是清楚了,不为抬杠,为了讨论清楚一件事也要常常训练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分辨出和自己争辩的一方是不是在一个维度上辩论,有没有辩论的价值。 有这个判断力十分重要,决定时间的取舍和谈话的方向。
训练自己,让自己具备【有效讨论】的能力。
8.学习金字塔
学会有效学习。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延伸至阅读领域同样适用。
这十几年没有笔耕不辍,只能算是手不释卷。朋友们常说我看书快,一直没有统计过,2018年记录了一下,大约读了100多本书。一次一位年轻同事说:她读书快,是因为她常常把书中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每次见她都有新东西可讲。我仔细一想,确实有这么个特点。
斯坦福大学的26条黄金学习法则中有一条就是:以教为学,是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
看过很多优秀学生的学习案例,顶尖的优秀学生是非常善于给他人讲解题目,因为在讲解的过程中,他会找到自己似懂非懂的一些概念,然后攻克它。
一次听一位上海的名师在讲解什么是优秀的数学思维时讲到,一个具有优秀数学思维的孩子不是只能够解出题目,而是他每看到一道题,不仅能够解出题目,而且知道出题的老师是要考察哪一个知识点。这样的思维是在教授(出题人)的角度不断训练的结果。
我在培训时也常常会有这种感受。凡是自己在备课的过程中有模棱两可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很有可能就讲不清楚,而且讲着讲着就把自己给绕迷糊了,课程结束之后,还要深挖这个概念和难点。因为常常要分享、培训,输出的多,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也多,而自己又非常希望能够知道答案,不仅是责任使然,也是一份好奇心促使自己不断探索,追根求源。
践行、输出会倒逼着自己学习和成长,所以,如果你想学习、成长的更快,可以选择主动学习的方式,而且是尽量践行操练和输出教授。
9.读书
人生有三种境界,三种思维方式,三种处世态度: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单纯,表相,积极;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世故,实质,消极;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彻悟,辩证,回归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
用这三句话,三重境界来和这幅图类比,十分贴切。
阅读,是智力和阅历的延伸。愿通过这种方式得彻悟,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