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已经一早察觉到,我们已经过上了快餐式的生活,每天里分享着快餐式的文化,一句话的文学,三句半式的人生。
生活的节奏要求快,所以人们在上下班的路上,地铁里、公车上、走着路、陪着孩子与家人的时候,都刷着手机 ,追着剧或者刷着短视频,生怕错过了什么,无论是大事,还是别人的衰事,哪怕真的跟自己实在没有关系,所有发生的变化都影响不了自己的财产和家庭、人际关系,但还是焦虑式的需要知道,总之,我要知道。
所以,求快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习惯与喜欢去接受简明的表达,一句扎心的文案,三十秒搞笑的视频。所以人们开始更多的看到丧丧的或者飘渺的“良言”,有的讲着远方的风景,有的告诉人们其实谁都不值得,有的很有劲儿,也有的很诛心。
所以,我开始偷懒,去翻看这些简短的“精华” 。看过了名书上摘出来的句子,我就以为自己读过了这本书,看过了一段有影评介绍的视频我就当自己看过了这部戏...... 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仿佛收获了更多,涉猎了更多。但是渐渐的我觉得不对了,我知道了这么多,怎么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什么感悟也留不在脑海,我在疑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儿,我明明看过了,我明明知道了,我明明也有见解和看法,怎么写不出来表达不出来。
原来,我看到的这些别人展示出来的“道理”,本应该是在自己去接触原版时让思维迸出的光。
让我解答掉自己的这个疑问,是因为我在总是搞不懂的时候翻开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有的页码的边边上写着我阅读时寥草的感想。我又翻开了另一本,触动多且深的都写在了白纸上夹在书里留存。我看到了那时那刻自己对作者、对内容的崇拜与鄙视。手写上的有些观点原来也挺犀利,还有些好像也能拿得出手去做文案,而有些却只是把自己的幼稚淋漓尽致的展现.......翻着这些有痕迹的书,我想起了读它们时候的自己,想到了看完三部加在一起有1600多页的小说后写的一首“诗” ,想到看完一部记实后对作者洋洋洒洒的一番“表白”......
原来,想写出东西来脑子里要有东西,不是别人已经准备好了直截了当告诉我的那种。别人已经给出来的东西可以吸引你去阅读去靠近,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对一本书的了解、对一个人的了解、对一种人生的了解、对一个时代的了解,要自己亲自去接近去感受。就好像我喜欢着一个人,如果我想更深刻的了解我喜欢的这个人,她的故事我要听她讲,她的思想我要与她交流,而不是在背开了她的时间里我与外人分析她的为人和评定她的好坏。
一句话书写出来的人生,它好在能让更多人看到世界,而世界的多样,需要无数句话的细节去把分秒都填充,一句话又一句话的填满灿烂的人生,再或者,能够把人生不同的时段分割成一句又一句的好听的话。
量变一定会影响着质变,人生里的每一段就算都再过简单,由每一段组合起来的整个人生也能够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