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这里的“君”属于名词作动词“行君道”的意思,意为晋灵公不行君道。
正如名字所言,讲述了晋灵公不行君道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晋灵公荒淫无度,他手下的大臣赵盾反复劝谏他也未曾奏效。数次劝谏之后晋灵公打算杀掉赵盾,赵盾被迫逃亡。在赵盾逃亡的途中,晋灵公因为作恶太多而被他的近卫军头目赵穿(赵盾的堂弟)杀死。最后赵盾半途而返,回国继续执政。
关于故事主角晋灵公与赵盾的评价前人已经讨论过许多,我在此就不再累述了,今天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文章中出现的几个小人物的故事。
第一个小人物名叫鉏麑(音除霓),身份是一名刺客,除此之外再无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了。在故事中,晋灵公经过赵盾的数次劝谏,已对其忍无可忍。因此他决定派鉏麑前去刺杀赵盾,关于这一段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鉏麑早上来到赵盾家里,看见赵盾已经穿好了衣服准备参加早朝。因为时间过早,赵盾穿着衣服在那里打盹儿。目睹了这一幕之后,鉏麑退了出来并感叹说:“这样一个时刻不忘恭敬之心的人,真的是老百姓的靠山呀!倘若我杀了这样能为老百姓做主的人,便是不忠;可如果我因此而背弃了国君所下达的命令,便是不信。人生在世,如果忠和信有一点做不到的话,还不如去死!”说罢,鉏麑直接撞在槐树上死去。
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读到这一段时仍为鉏麑的情怀所打动。《左传》一书中关于鉏麑的介绍仅此而已,至于他原本是什么身份,家庭状况如何,鉏麑究竟是他的姓氏还是外号我们都不得而知。在这篇故事中他也只是为烘托赵盾的高尚人格而出现的,仅仅是暴君手下的一个爪牙罢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面临忠和信这样一个两难境地时,选择了以自己的死来结束这一切。今天的我们可以说他这是愚忠,可以说他的自我牺牲毫无意义,既没有完成国君的使命也没有向赵盾提醒。但我不得不对这样一位平凡的小人物肃然起敬,以忠和信作为人生必须遵守的信条,以生命作为捍卫信条的代价。无论鉏麑究竟是何阶层,这样的他已足以被称之为一名“士”。
第二个小人物名叫提弥明,身份是赵盾的车夫。而第三个小人物名叫灵辄,身份是晋灵公的武士。初次之外,二人的其它讯息均不详。故事中,晋灵公在派遣鉏麑刺杀失败后决定设宴来招待赵盾,并在宴会上安排了武士除掉赵盾,这两人都在宴会上奋起抗争帮助赵盾逃过一劫。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晋灵公打算在宴会上派武士杀死赵盾,而赵盾的车夫提弥明看穿了晋灵公的意图,走上殿堂推托说:“臣子陪君主喝酒,喝过三巡再不走就违背礼仪了。”于是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眼见事情暴露便派武士动手诛杀赵盾,此时武士中的灵辄临阵倒戈,与车夫一同护送赵盾逃走。最后车夫提弥明战死了,只剩灵辄与赵盾逃了出来。赵盾询问灵辄帮助自己的缘由,原来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时,他遇见了快要饿倒的灵辄。赵盾给他吃的,灵辄却也只吃了一半。原来灵辄是打算把剩下的一半留给自己三年未见的母亲。最后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还给了他一担子饭和肉,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而临到二人分别时,赵盾想询问他的名字,灵辄回答道:“只是当初翳桑的那个饿汉罢了。”
车夫提弥明与武士灵辄,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气节。提弥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能够在宴席上识破晋灵公的阴谋并帮助赵盾远离危险。他同时也是一个忠诚的人,一直为赵盾奋战至死。二人的关系书中并未言明,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通常能判断出赵盾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能让手下的车夫甘心为他献出生命。而灵辄更多地展现出来的则是本身的孝道与报恩之情,并且在最后分别之际他所留下的那一句:“只不过是一个饿汉罢了。”真是何其潇洒,我在其中看到了一份别样自信与洒脱。
然而可悲的是,无论是鉏麑、提弥明还是灵辄,他们在故事中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都是为了烘托出赵盾的伟大。作为故事中的一个配角,这便是他们所注定的宿命。确实,赵盾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多次劝谏晋灵公。在晋灵公死后主持大局,为晋国的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几个身份不明小人物远不如他那么伟大。
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为了心中的信念而奋斗、牺牲的人。正如曼德拉所说过的:“你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扭曲如驱虫。”作为小人物的他们在人生的路口上选则了伟大的道路,这便值得我们去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