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吴伯凡在得到APP里面分享有关“反脆弱”的理念和见解,突然想起之前,万维钢也分享过“反脆弱”,于是把万维钢之前写的文章找出来对比着看。
《反脆弱》这本书我看过,文中例举了大量的案例来证明观点,由于作者逆向思考,引用了和常人不一样的视角,所以有一段时间,这本书在市场上风靡。
而吴伯凡和万维钢在提到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视角、解析、案例、目标都不同。
万维钢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反脆弱式学习养生法》,从学习的角度来分析,通过大量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根据人脑的运作规律和记忆原理,间隔性的提取所要学习的内容,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随机排序会战胜有规律的训练。原因是,人体喜欢折腾。
于是顺理成章的提到了“反脆弱”,提倡大家在学习或者健身的时候,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我去应对新的局面。
这里的”反脆弱“,多指我们在追求某一个目标的过程中,要增加一些不确定性,这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动力,也会更有利于创新。
然后,万维钢通过带儿子治病时遇到的现象,又引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你出手解决,很多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反应。
当然,就我个人的思考来看,什么问题需要出手解决,什么问题需要顺其自然,什么问题需要小小的推动一下,这个度还是要自己把控。
要么就根据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前提是你解决问题的经验很丰富,已经从意识层面上升到潜意识层面了),要么就建立一套自己的问题库和解决问题的标准,然后根据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迭代。
而吴伯凡在提到“反脆弱"的时候,例举了一些在打击和受挫中“生长”和”进化“出来的组织。
比如犹太民族,在打击和迫害中,由于没有土地,所以只能另辟蹊径来寻找生存的途径,于是较早开始经商,并开创了金融业。
比如基督教,也是在罗马的迫害下,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成为了罗马的国教,然后向全世界蔓延。
比如星巴克咖啡。在速溶咖啡和咖啡店夹击的市场中,眼看已经无路可走,却绝处逢生,找到了一个异类人群——那些真正爱咖啡、懂咖啡、把咖啡当成是发烧行为的人群。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想你的产品、你的组织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就要设置某种障碍,让这个圈子(消费你的产品或者进入你的组织)里面的人产生优越感或者是独特感。
对此,我的观点是,有的人能够把逼迫转化为进阶的力量,把困境转化成创新的机会,把障碍转化成独特的圈子文化,但有的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也许会选择退缩、选择妥协、选择放弃。那么,前者似乎更适合通过“反脆弱”的方式来成长。
”脆弱“的处境,其实是一种机缘、一种环境、一种资源,擅长逆向思考的人或者善于利用机缘的人,会把这样的处境转化为达成目标的条件之一。
而被“脆弱”逼到绝望的人,是看不到这个处境背后的资源的,即使有人告诉他,他也不一定会相信这里面还有机会。
尽管万维钢和吴伯凡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反脆弱“,但是真正要达到”反脆弱“的效果,其实需要一种“随处逢生”的思维模式,就是清晰的意识到:现在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成为你的工具。
无论你现在的感知是怎么样的,无论你觉得快乐还是痛苦,无论当前的环境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顺畅或者多么受阻,你都要觉察到,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
积极的那一面,就是你可以利用的条件,而消极的那个点,你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有没有办法让这个点变成一个机缘,变成一个影响目标达成的因素?
比如我曾经陷入过一个误区,就是无论写文章还是做分享,总是更多的追求“被认可”,而不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
的确,“被认可”是人类的本能需求,而这种“被认可”的感觉,也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但是,你能引起用户的共鸣,其他自媒体人也可以,你能在情感上和学员达成同频,其他讲师也可以,你能让别人看到你的努力付出,可是,哪一个创业者不是在拼命努力呢?
当我一次次的帮助学员达成他们的目标、解决他们的问题之后,我才发觉,其实,对于我来说,是不是被认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不能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专业的技术、深入的探究,给我的学员带来他们在其他地方收获不到的价值?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就开始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比如跟何平老师一起,做《和时间做个交易—让你的效能提升3倍》的工作坊,帮助很多伙伴提高了效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比如创立【化书成课研习社】,提供《化书成课》培训,帮助学员开发出课程的同时(参加过课程的学员,运用【化书成课】的技术,都能在1-3个月之内开发出课程),也让我的学员在有了自己的课程之后,有一个平台可以持续练习和展示自己;
比如加入鹰隼部落,成为鹰隼部落成都部落的酋长,和杨隆恺老师一起,专业培养职业培训师,并整合资源,帮助大家复制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并促成全国推广课程的机会。
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当我不再追求“被认可”的时候,却反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而我曾经陷入的这个误区,表面上看是负面的、消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我把它总结成了系统性的经验,写到了【醒职场】(微信公众号:zhichang321)的文章中,标题是《你那么努力的建设个人品牌,为何看不到进步?》,给更多的人带来了启发和领悟。
这就是把消极的一面转变成了一个资源,这个资源让我可以帮助到更多的朋友。
所以,有的时候,你无需费心的、拼命的去追求某一个目标,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各种噪音、随机、无常、打击,而你只要把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顺的因素,转变成影响终极目标实现的工具,那么,你就可以整合身边的一切资源,为你的目标服务。
所以,我认为,反脆弱的前提条件是:
第一,你通过多维度的深入思考,找到了事物的规律,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第二,你在尝试和实践过程中,发现成事或者败事的种种条件之后,把它们都嫁接到了自己的资源体系中,通过转化,让它们成为了你的竞争优势。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随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