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问题一:
整本书共读,必须选择儿童喜欢的作品吗?
整本书共读不是以儿童的兴趣为前提的,儿童喜欢的作品多是儿童可以独立阅读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满足儿童,但无法发展儿童。然而,儿童需要通过阅读,获得突破和发展,选书很重要。所选整本书共读的书籍首先应该是经典,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在他人的协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从而获得突破和提升。
阅读和共读:
阅读可以分为满足你的自由阅读和发展你的整本书共读。
今天大家所提的整本书共读多是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书目,大都适合整本书阅读,是否需要共读,取决于书籍是否是经典、有价值。(这些推荐书目,读是必须要读的,让孩子自由阅读,可以分散到寒暑假阅读,线上跟进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有读,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掌握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即可。)
整本书共读是以优质童书为核心的共读。整本书共读,一般选择的是经典。
辨析问题二:
整本书共读分类(广义)
从选书来说:绘本、长文挑战、经典名著都是整本书共读。
辨析问题三:
整本书共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整本书共读内容的确定和语文教学主题内容的确定不一样。
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的是语言形式、文体等语文要素;整本书共读侧重于关注主题内容,指向孩子幸福的能力,而不是知识能力。
比如阅读《小王子》,这本书是怎么样的结构?什么写法?不是整本书共读的目的,而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语文知识,以语文知识为本位;整本书共读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两者各有侧重。
魏老师总结说,两者目标不一样:教材关注语言形式,共读关注主题内容。选择的书要和孩子的生命主题相契合。
辨析问题四:
经典的判定:哪些书适合整本书共读?
经典作品的特点:给孩子一个好的解决方案,书中的人物会知道你如何解决问题、让你自己战胜困难,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帮你解决问题。作品分为正典(建设性)和负典(批判性)。
孩子读的作品要具有正能量、代入感、感染力,批判类的作品适合放在高段,孩子具有思辨性思维时,儿童早期应该接受真善美的东西,即使是邪恶的都是以巫师巫婆的形象出现。
《木偶奇遇记》:不适合共读,没办法帮助孩子正确的完成自居。它给孩子的是旁观感,被带入做坏事的自居里。
《伊索寓言》:作者伊索是奴隶,所写的这些故事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单篇的故事,没有主题,不适合整本书共读。可以采用读书会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孩子读了之后进行“消毒”。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作品,对于科幻作品的共读要看它有没有提供深邃的、普遍的、可供深入思考的主题。
《小兵张嘎》:是时代性的,不够经典,不能够带给孩子启发。写的是战争,儿童参与了战争,无法让孩子体会到战争的可恶,让孩子爱好和平。
《稻草人》: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儿童文学作品,是童话形式的社会批判小说。它是快乐读书吧的推荐阅读书目,作为课文的延伸,可以自由阅读。
《中国神话故事》:我们是中国人,三四年级接触神话故事,培养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作为课本的延伸,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不要过多的思辨。
《青鸟》:带给你的是思考,而不是情感的冲击,本质上是思而不是诗,适合高段共读。
《皮皮鲁和鲁西西》:郑渊洁的作品是反体制特征,批判反思性,捉弄老师,是反面教材。这类作品让人看了容易自我消极,自我降低,助长孩子逃避的倾向。它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宣泄,没有完成提升。
《苹果树上的外婆》:自带节奏感,适合二年级长文挑战、大声阅读,不适合共读,因为它可供探讨的空间不够。
安房直子的作品:不适合共读,他更像散文,它自带日本民族的神秘感的文化特点,主题性不强,适合高年级阅读,丰富语感。
哪些书适合共读:
“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丛书目录
整本书共读的目的:人格建构与思维培养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阅读可能是表面意识的思考,通过共读,可能会碰撞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冲击,或者在共读的过程中,升华一个人的情感意识。所以选择的共读书目一定是有鲜明形象,有值得讨论的主题意识,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共读结束,有巨大的震撼力量推动共读的人努力向上。这就是整本书共读的目的:人格建构、能力培养、思维培养。
整本书共读,选好书,解读好,在课堂中去实践,就是给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