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文摘要]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它包含建立问题体系、开展问题解析式教学以及实现问题与课程教学的对接和照应等环节。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师呈现和解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等方面完善问题解析式教学。
[论文关键词]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指以问题意识为前提,以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为切入口,同时围绕课程主线和教学目标,把问题进行梳理和整合,建立起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并以解析问题为主题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作用突出,应该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程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
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人本主义教育学派和系统论的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1.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课堂讲授,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知识为本位,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违背了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问题解析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情感实际。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感受到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过程的愉悦,从而提升了学习自主性。
2.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先导。没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发明和创造。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就是以问题意识为先导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思维训练过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问题体系蕴涵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不仅要梳理知识,更要首先检视自己的知识缺环,探寻未知。因此,提出一个好的问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知识上的丰富和补充,而且也是在理解知识、重构知识的同时,对创新思维的最好训练。当然,在老师和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新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形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逻辑进程。
3.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整体水平。第一,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由于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而这些问题的解析又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因此,在教学中成果供所有教师使用和参考,这就能够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第二,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相比,无论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无论是提出的核心问题还是对问题的解答,都需要规范化管理。这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有利于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这种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知识问题、现实问题和个人问题,使老师可以发现一些原本不曾思索的或不够清晰的问题,从而拓展教师的视野,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启发。这种直面学生问题的教学环境,能够敦促老师扩大知识面,提升教学水平。
4.基于问题解析的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解析式教学法以问题抓人、以理服人,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采集学生问题的方法,然后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问题,这样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的双向传递,教学的互动性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把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恰当地运用于阐述提出的现实问题之中,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本身,而且关注于培养人、教育人的终极目标,满足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问题逻辑”教学模式的程式
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较为进取的教学模式。它以问题意识作为先导,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主线,不仅展现课程的内容体系,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问题,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它包括以下主要程式。
1.建立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体系。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首先要依据以下原则建立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问题体系。(1)基于教育的本质和课程的特点,体现正确的教学理念。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受教育者的基本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结合课程特点,实现课程价值性与教育本质的契合,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确立教育性教学、实效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理念,以育人为根本,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促进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所发展。(2)根据课程的主题和主线,围绕教学任务构建问题体系。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主题和主线,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体系的构建,不能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要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内容,围绕主题和主线,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使问题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关联,形成一个反映特定教学要求的问题体系,使课程内容有所延伸,教学目标有所拓展。(3)根据教学实际,动态构建问题体系。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主要采集于教育对象,而学生是变动的、流动的,其思想认识也是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其问题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具有开发性、动态性的过程。
2.进行问题解析式教学。建立了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体系之后,就要基于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围绕着课程主题和主线,以问题解析的方式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问题体系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问题之间也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所以要根据问题的逻辑联系,层层深入,既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也实现培养创新思维的效果。问题解析式教学,可以重点使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一是问题法。通过设问、提问、追问等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在第一章可以解析以下问题: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事侵略的结果证明了什么?(设问)落后就要挨打(学生回答)。落后是不是必然挨打?(提问)两个命题的区别在哪里?(追问)。这种步步递进、层层深入的问题解析方法,能够收到能力和价值观双丰收的效果。二是讨论法。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通过分组讨论和不同观点学生的辩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怎样理解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拓展了知识,解决了具有现实性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收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丰收的立体效果。
3.问题解析与课程教学的动态对接和相互照应。教学模式是教学目标和课程目的的实现形式。不同的主题和目标都要求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学模式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要与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相适应。问题解析式教学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一种独特模式,适应了教育性教学、发展性教学和实效性教学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立体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科学运用这种模式,一定要以教学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现问题解析与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对接和照应,要不断地采集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发展变化的思想实际和面临的不断产生的现实矛盾,不断丰富和优化问题体系,实现教学模式与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
三、“问题解析式”教学的运作要素
问题解析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但要在运作中格外注重以下三个维度的要素。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着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动力,更是创新的萌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问题解析式教学的前提,教师要率先具备问题意识,再去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多提问,提高质量的问题。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从—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大胆地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只有学会批判地看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开展创新性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不完整、不准确或有些错误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问题,肯定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参与互动,同时,分析“错问题”中是否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努力理解隐藏在“错问题”或模棱两可问题背后的学生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努力探查和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耐心细致地分析,在分析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从教师的角度看,应注重提高呈现和解析问题的能力。(1)教师应提升呈现问题的能力。优质问题有四个特征:一是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二是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三是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四是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梳理教学问题时,应提升呈现问题的能力,首先,应该考虑选择一个值得学生理解和讨论的“核心观点”;其次,所拟的问题必须保证与教学大纲相关联;第三,尽量考虑到所拟问题是否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相吻合。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及时呈现事先设计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却更能从新角度、高层次分析和挖掘教材意涵的问题,把看似艰涩而枯燥的理论和繁琐的知识点用“问题”串联,将平淡无奇的教材活化,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2)教师应提高自己解析问题的能力。学生所提问题经常会溢出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考验着教师对学生的话语沟通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术底蕴积淀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度,是对教师解答力的挑战。首先,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够理解学生提出问题的背景和学生的经验以及知识背景,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去阐释。其次,教师要引用经典著作和最新权威报告、最新理论界重要学术观点和统计数据,引用古今中外历史事件,紧密联系身边鲜活的实践案例,做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说理透彻、妙趣盎然。再次,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所提问题,分析问题所在领域的结构,界定问题框架中的切入点,把它们分层分类,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解析。最后,教师要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做好问题的管理和有效控制,包括时间控制、对象控制和范围控制。教师要给学生质疑和发表观点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和特点来设置问题,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3.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过程,需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几点:(1)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性的师生关系。要营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允许学生随时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创设情境、巧问质疑、主动探索、多向讨论、总结延续,构建师生平等的开放的教学过程。(2)善待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提问,即使不完整、不准确或有些错误,也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及时做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做出合理的说明,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的积极性。(3)教师要更新观念,摆正心态。术业有专攻,教师不可能都很自如地回答每一个学生当场提出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不为窘情所累,不为维护所谓的尊严故作姿态,只要有坦诚的态度,还是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的。
总之,基于问题解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认真落实教学程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