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学校课间十分钟的热议比较多,说得很现实,很中肯,也很无奈。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孩子需要奔跑跳跃,需要放松双眼,需要阳光雨露。囿于教室、教学楼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温室花朵,是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小眼镜”“过敏娃”。
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你来我往的社交活动,不是成年人的特权,而是所有人的必需。玩闹更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紧张课程之余,让孩子轻松自在几个“十分钟”,才能更好地专注于课上的“四十分钟”,更好地为追逐星辰大海做好准备。
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
想想我们以前的课间十分钟,那可真叫热闹。女孩子抓石子,丢沙包,男孩子打面包,牵鸡,还在墙根站一排挤游。身上那叫个脏,简直不能要,但是可真是高兴,到上课还意犹未尽。偶尔有人摔倒了,或者鼻子碰到流血了,也没有大惊小怪,很正常。过会儿就好,该学习学习,该玩还玩。
现在呢,不知何时起,校园静悄悄的。不准追逐打闹,不准大喊大叫,拉拉扯扯。文明了,提升素养了,可是孩子们也娇嫩了。上个体育课,也都是蔫蔫的,无精打采,跑步不是生龙活虎,而是气喘吁吁。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朝气蓬勃都去哪儿了。大集合,有人晕倒了,课间操部分人不适合跑步了,接着是好多疾病趋于年轻化了。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许,真的需要从娃娃抓起。
有人说,学校课间十分钟圈养的行为,是某些领导的懒政和不作为。不过,家长和社会能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吗?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像孩子,这是所有人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