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的得与失
川夏
近日,一则往日的“神童”新闻因一封忏悔信被人们扒拉出来,再次发酵。看完相关报道,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写的一篇小文章——《家庭教育:不要让期待成为一种枷锁》。现在再一次的咀嚼这一篇小文,再结合现下的这篇新闻报道,自己仍然有些话想说。
故事中主人公的母亲——曾学梅对儿子魏永康实施的“神童”教育与龚自珍笔下的“病梅”何其相似,完完全全的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看不到自然生长的美妙和造物者的伟大。现在我就来分析曾学梅的“神童”教育的得与失。
1.荣耀遍地
曾学梅的“神童”教育无疑是成功的。因为魏永康在母亲的教育下,2岁时,已经能够掌握1000多个汉字; 4岁时,基本学完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1991年10月,年仅8岁的魏永康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读书。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考进湘潭大学物理系,成为当地年纪最小的少年大学生。2000年5月,17岁的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魏永康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别人需要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神童”的称呼的确与之相称。魏永康的家人在这些荣誉的环绕下倍感光耀门楣,只不过最后乐极生悲,幻想破灭,荣耀尽失。冷静下来想想,这一家人也不过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可怜人罢了。我想,天底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成为万中无一的骄傲,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曾学梅是天下所有父母的真实写照。
2.跌落神坛
对于“神童”,许多人或许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神话并没有延续,正如语文课本写到的“方仲永”。只不过不同的是魏永康的智商依然很高,而情商却是零,乃至负值。家人的乐极生悲,放出去一句“你怎么不去死”的狠话,让我们大跌眼镜,毕竟“虎毒尚且不食子”。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我想任何一个人瞬间从天坠入地狱,那种失落的心情何其之痛。正如曾学梅事后的悔恨一般,那句狠话不过是老羞成怒时的愤恨罢了!母亲依然爱子情深,母爱依然伟大!但是整个事件值得我们反思。
3.家庭教育
一直以来,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个体成长的三大学习场,现在,补习班作为新成员,荣列第四位。不管如何,家庭教育在其中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只是一味的以“我是为了你好”来病态的束缚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过分的期待犹如镣铐,让孩子变得病态和扭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不可取。曾学梅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读书才能让你出人头地。所以,只要你(孩子)好好读书,不断地取得好成绩,我(父母)愿意付出一切,你(孩子)的成就是我(父母)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动力来源。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作祟下,曾雪梅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神童”,其实更大程度上“神童”不过是一个只会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已。曾学梅作为母亲,一路陪读,做了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慢慢习得的一切事宜。最终才会出现魏永康什么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的恶劣局面。可以说,魏永康的失败是曾学梅一手造成的。这也是无数类似的案例所表达的真实情况,这绝不是个例。本应自然成长的个体,却被人为地病态扭曲,变得不再完整。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失败。
儿子智商高,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以后自己学,完全的手到擒来。曾学梅一直相信凭借儿子魏永康的超高智商,即使一时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培养起来,那以后肯定也会自己慢慢习得。曾学梅这种盲目的自信源于儿子的高智商,也正是这种自信直接导致了魏永康在脱离母亲后变得“低能”“无能”。我想,哪怕曾学梅不这么自信,在魏永康即将离开自己身边的时候,千叮万嘱一番,或者言传身教一番,或许魏永康的结局也不至于那么悲剧!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更没有后悔药!
4.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庭教育的弊病已经是积习难改,积重难返了。但是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做出自己的努力,避免病态的教育自己的孩子。
首先,期待要适度。父母对子女的期待是人之常情,是天性使然,谁也无法改变。但是在有限的框架内,父母应该学会适当、适度的给孩子压力,给予孩子期待。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借着自己的苦难经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但弄巧成拙的是父母的这种教育常常演化父母为了孩子所做地一切都是正当合理的,孩子要无条件接受。这就如同紧箍咒,容不得反驳。俗语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无数的事实也不断地从侧面在诉说着这一道理。这似乎充满了讽刺。
其次,不要忽略生活能力的培养。说起这个,我就不得不说我自己。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便在父母的教导下学会了洗衣做饭,打扫、收拾家务。虽然父母也经常唠叨我要好好学习,但是一直没有发展演变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只要专心学习就可以的地步。说这些,只是想说生活是自己的生活,父母也只是陪着走过一段,而非全程。对于这一点,父母也好,子女也好,要清醒的认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不要想包办孩子的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去做。
最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督促。这一点也许不被很多人认同,因为在他们看来,父母爱孩子,要对孩子负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多地是对孩子的选择、发展和成长指手画脚,甚至直接大权独揽,规划好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督促,而非包办。父母督促的重点是保证孩子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给予成长经验的分享。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会逐渐觉醒独立意识和人格,所以在孩子能够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下,父母要学会和孩子沟通,将关于孩子自己的一切事宜交给他们自己裁决,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做出的选择的后果,不管这个后果的好与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必定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不仅身体是独立的,连思想也是独立的。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家庭教育尤甚。越来越多的负面案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不应忽视。所以,从现在做起,多给孩子一些玩耍的时间,多教孩子一些生活自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