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在行产品,并且购买过在行课程的朋友,大部分对在行的产品体验很称道,当然很大一部分是对行家的授课很称道。
C2C共享经验的概念听起来非常大,但要真去定义的话,大概会给”应该是一个好产品,但很难颠覆行业“。很好的商业模式(在行下有个分答,分答的商业模式之前聊过),但是没有完美的人和事,在行产品商业模式有什么不足呢?
市场比想象中小
Knowledge marketplace一听就是很高大上、估值无限的市场。但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Knowledge的定义太广、太模糊了,具体什么层次的Knowledge才适合进入在行这样的平台呢?
我们以供给端(只是供给端!)来估计一个近似的上限:
潜在职场人群小于2亿:目前中国的“职场人群+在读大学生数量”差不多是1.5亿,我们放宽一点,假设在农村、市郊、家庭中也会诞生0.5亿潜在的分享人群,那么总的潜在分享人群为2亿。
能分享的比值占2%:大家回望一下现在你工作的公司,你认为有技能、有受众、能够在在行中分享的同事占比是多少?以我工作的不到200人公司来看,10人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数量级,但实际上放到刚刚定义的潜在人群看,这个比值应该可能也就1-2%样子。
未来1年中1个行家可能会分享4次:在行目前一个行家平均分享次数是5次,这个值是我抽样估算出来的,你看到400次的行家,但更多的行家都在长尾上,在行的朋友觉得不准欢迎拍砖。
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在这5年内,平均下来的数值一定会比5次少,社群初期用户的分享意愿肯定会比成熟期的平均意愿要强,将来也只会只少不多,我按照一个比较高的4次来算。折射出来的很现实的问题是:“一个行家有多大的热情和精力愿意持续做线下的内容贡献者?”
平均1次会面可能会产生300元流水:姬十三新闻稿中的数据是400元/次,我也同样觉得当用户群放宽后这个数据会有明显滑坡,姑且按照300元/次来计算。
我们做个乘法看下Potential Mkt Size:2亿元*2%*4次/年*300元/次=48亿元/年。
我们假设在3-5年后,这个Potential Mkt终于有25%浮到水面上,也就是可以产生的市场总流水有12亿元/年,而在行占据了这样一个市场的50%,也就是7亿元/年。
给在行一个10%的变现比值,那么在行年收入在3-5年内可以达到7000万元。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需求端、真实变现能力、Potential人群到底多久可以转化为真实用户,这个数值应该会比上述数字小不少。如果这是一个企业服务领域2B产品的数字,应该会很令人欣蔚。但如果这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应该说它很有希望比果壳的母网站做得更好,但离分享经济和在线教育领域的10亿美金独角兽们,应该追赶的希望不大。
市场外的其他问题
抛开对最High-level的市场估算,其他的问题应该都比较容易想到。
行家授课效率:1对1线下的门槛高,产出/投入比也低。怎么能保证体验的情况下,开展1对1课堂,或者,能够让行家感受到授课对于自身的精力/时间门槛能降低?
复购率:用户购买行家后,往往在第二次会采用线下交易,或者直接由交易的形式变成请客吃饭这样的人情帮助。在行已经做了私教课尝试了,后续怎样对私教课不同课时的学习状况提供评估?
前期重运营模式后的后续行家审核和包装:在行前期对行家进行了比较重度的审核和包装。用户的照片是在行拍的,用户的课程介绍也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展现给大众的是“非常直观了解我能得到什么的界面”和“高逼格的行家印象”。行家入驻人员多后,包装很难重度了,审核把关也会更难了。
信用体系:淘宝已经形成了信用体系,甚至围绕信用体系展开来的黑金链。在行前期因为消费者和行家素质都比较高,没有经受到严重的信用危机,但行家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后,一定会遇到信用体系问题。到底是做成了高审核的半强制买卖?还是做成了更自由,依靠用户点评体系的mktplace?应该非常影响到在行日后产品的调性。
给在行的下一步建议
在行已经运营了差不多一年了,产品形态也和提问题的时候有挺大差别了。流水应该每月都有增长,但相信果壳的童鞋肯定还是在计划着在行到底会发展成一个什么形态的产品,也谈谈几点我的看法。
尝试1对多教学:向在线教育或者O2O教育的模式靠拢,只不过换一个“经验分享”的壳。
为2B服务提供入口:国内教育类型产品很难打开2B的口子,特别是C2C模式,放在平台上的2B服务很难有对行家的约束力。但参见一下美国诸如Lynda产品的话,2B对于目前的行业交流或者是培训课还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小企业,不好凭关系那就金钱交易吧。
为2B服务提供入口不仅有教育类的,在SaaS模式火爆的年代,也可以为软件平台类2b服务商如纽带线CRM系统厂商提供入口,还可以为招聘类产品提供入口。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教育培训服务、CRM软件系统工具,还能为企业推荐人才,形式在行特有的生态,何乐而不为?
退一步——新划分出一个资源对接的mkt place:不管怎么强调交流的平等性,在行现在的模式仍然是可以看出行家和学员的区别的,有行家和学员就意味着门槛高/审核严/运营重。或许可以往后退一步,给投资人/读书爱好者/上下游供应商/BD合作方这些群体提供一个双方平等的mkt place。
在一个新兴模式出现时,我们可以理性的对他分析,在他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思考如何改进可以更好的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服务,更多的人有更多的好想法,元芳,你对在行的商业模式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