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起来真的很快,这是一本很薄的册子,所以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读完了。开玩笑,事实上也是因为实在让我太过震撼,才让我无法放下这本书。
《奇特的一生》到底有多奇特?
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所有的人,连与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的著作。500印张,等于12 500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界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 1955 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 35篇地蚤标本。共13 000千只。为其中5 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然而时间对于个人而言可能称之为注意力更为合适,时间是自己无法掌控的,然而自己的注意力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最宝贵的是注意力更为合适。
柳比歇夫的时间感
书中讲述了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正是所谓的遥不可及,仰之弥高,望之弥艰,钻之亦不可得。读完这本书又想起了另一本书中提到的李敖的时间记录方法,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事实上,只不过每天花费 10 分钟左右。在工作上都是这样去做的,记录一下做了什么,顺手就写完了。这样简单的日志是有巨大好处的。
而《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以下是摘自《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样本: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
鉴定袋蛾——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钟。
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
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钟。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钟。
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钟。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钟。
路途往返——30分钟。
休息——剃胡子。读《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钟。
读《消息报》——10分钟。
读《文学报》——20分钟。
读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
这种记录法有一个什么样的好处?
自己记录了一段时间后,体会到一个好处——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加上时间。
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是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是“时间越来越快”,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
1、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
2、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到此形成良性循环。
再读《奇特的一生》感
《奇特的一生》继续去读到第三遍的时候,为什么会去再读呢?因为我时常需要看看柳比歇夫到底是怎么记录事情的。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
我做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
他们了解时间,通过长时间刻意的训练,甚至不需要表就可以感受时间的一切行动——当然,时间的行动只有一个,自顾自地流逝。
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参与了一次讨论会,大家对我提出的“如何把一天用出48小时来”进行了回答,问题问到最后,突然间明白了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长的那块,了解自己的高效学习时间段在何处,调整作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似乎又改变了一些,“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能做的是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地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这应该就是”和时间做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