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感觉有点焦虑。上次感觉这么焦虑的时候,一个我很信任的朋友对我说,你只要做点能让周围的人认可的自己擅长的小事就好了。你要相信,任何事情积累起来都会有收成的,在这个圈子里你能做好的事情,放到哪里都不会差。
这也就是我写这个微信公号的开始。
但在写这个的同时我并没有闲着,做了好些事情,很多是我根本预想不到的。我能感觉到自己成长的速度,可是还是有碰到墙灰头土脸地停下来的时候,虽然并不意味着我的努力白费了,但也会感觉不安、怀疑和挫败。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另一方面是小心翼翼地收拾着旧山河。在感觉最不好的时候,我唯一能心安理得做的事情就是游荡,一边游荡一边买东西、吃甜食,像《重庆森林》里的金城武一样发呆,观察路边的人,并且永远喝很多很多的咖啡。睡不着的时候,我就删微博,删朋友圈。
我对自己并不满意,经常性的不满意,我写东西很快,非常快,你们看到的文章我基本上都是一个小时内写出来的,但这些在我心里都是毛坯;我没有追赶潮流的习惯,以至于谈合同讲到视频和电视节目的时候我完全不在状态一片茫然;我比我看起来的要怂很多,不擅长处理争执和人际纠纷,遇事一般默默忍让可是又有时候窝里横;我有时候会和家里人说“不要担心我”,但其实很多时候我都笨笨地在原地转圈;好吧,可能唯一的进步就是破除了长辈以前“最好在大学找到结婚对象”的殷殷期待,我说:找错人了反正也是要离婚的。
但我最不擅长的事情还是抓重点进行自我管理,这一点非常不好。我也是前段时间才意识到,很多事情只需要解决关键的10%,剩下的90%可以不去管它。
在刚刚过去的长假,我因为赶掉了飞机不得不改签,最郁闷的还是我赶到登机口时登机口只关闭了五分钟。我一边哭一边和家里打电话说“这个不是我的问题”,在T3呆呆地坐了一会儿又拖着行李在大风天回了学校。这个事情并没有因为我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赶到第二天的飞机而结束,而是成为了回到家后我和家人爆发争执的导火索。
我爸说:“虽然你会说我小题大做,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我觉得这件事情像你人生的隐喻,那么辛苦,又一直赶不上趟。在出发前你根本就没有想好替代的解决办法,没有尽一切可能查找资料,既没有认真查找机场快轨的首班是什么时候,又没有预约好早晨的出租车。你根本就是随心所欲,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一点方式方法也不讲。”
我感到无颜以对,隔了几天受干妈的委托去教我上初二的弟弟学英语。我两都不擅言辞,在书桌前呆了一小会,看到他的卷子和状态,我就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说:“这一道单选题你做错了。你分析一下这个句子。你用中文给我翻译一下?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就查词典,好啦,查到了。你看,他的用法是这个,变形是这个。...你把I think去掉,看看后面的句子,分析一下主谓宾。这是一个make句式。...”
他很乖,我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我想他在上补习班的时候也是这样,但临到头来还是不会。这种习得性无助的可怜状态唤起了我的同情和共鸣,就像看到了一个做高数的我一样。
但我更意识到,学习能力就是抓重点的执行力,不然就是做无用功。
我弟弟也在背单词,也在记语法,可是这些东西对他来说不构成意义,他的脑子里没有一张网,就不知道把新获得的知识放在哪里,就总是挂一漏万。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是,我当了那么多年学生,也做了那么多无用功,到最后才悟出这个道理,感觉一直是在吃老本,仗着自己的小聪明。我把抓重点的时间用来立Flag,多数情况下立Flag都是一种用来缓解认知失调的心理安慰;我努力想要活得生动而且精彩,但更重要的事情不是横向上有宽,而是纵向上有多深。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这样,除非一个人愿意持续进行简单重复劳动来保持社会生活的基本运转。前段时间也有高中学妹跑到后台来和我说,想看我写学习方法。我茫然了一会,说我记不得了,学妹疑惑地走了。记不得了是真的,功不唐捐也是真的,就比如说尽管我觉得高中背的英语语法一点用都没有,很多年之后还是能够倒背如流。我想了想和我弟弟说,“你以后要经常查词典,准备一个摘抄本和错题本,把错误原因写下来。一个是积累,一个是总结,这样慢慢的总会好起来的。”
我也不知道我是在和他说还是在和我自己说,其实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好能够拿出一个初步的估计和可行方案,分解任务,不断调整,然后去一步步执行。这个过程有上限也有下限,开始会很艰难,但会事半功倍,因为到最后说不定只需要做10%,就能翘起来绝大多数的活。这是一种绩效管理意识,没有这个意识人会很累,而且很委屈,可这偏偏是我最不擅长的特质,多么悲伤。
但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没说,就是定位。现在要我弟弟英语一下子就考130分以上不符合实际,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我也有很多不符合实际的期望和梦想,虽然我自己也许说不清楚,但总有时候,我会觉得有点伤心,感觉自己只能填坑挖坑搬砖砌墙,不能抬头看月亮了。也许我并不能做到一边有情怀有尊严的生活,一边努力地获得职业再发展。
努力地“抓重点”就是“动脑筋”,比做无用功(“傻累”)要强很多,这是一种比较走心的活法。我说的“走心”的意思更类似于真诚地解决问题的意思,借用初中的时候班主任的一句口头禅,“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以前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我们要做祖国的花朵,具备顽强的意志力。现在我觉得是要充分保持主观能动性,永远做人民群众的小学生,也不忌惮重新开始。对事如此,对人也是一样,人无信不立,不走心地和人交往,长期来看也只能得到非常不走心的结果。
当然,学习的成本对不同特质的人是不一样的,也随着年龄而变化。前段时间和同学聊天,聊到做金融的同学纷纷自学编程这个事情。学神表示他也在学编程,但他不是为了获得硬技能,而是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擅长处理新的文字资料,而且思维方式是问题导向型的。我说:“很遗憾我擅长的领域不是这个,也不是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不过在数据外围也有很多领域,顺着这个方式去思考我会少做很多无用功。”
我决定少考虑很多问题,做好自己的10%就可以了。这样活,比较有意思,比看起来有意思精彩多了。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不等于就能做到,但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十年多了一些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