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篇关于农村偏远山区年轻人外出打工依然命运悲惨的文章,感想很多,主人公云秋出生悲惨,父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有的缺陷,唯有年迈的爷爷是家里的支柱。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云秋外出打工并在半年内恋爱怀孕,随后回村生孩并一人扶养,此时的她不过22岁。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很深的同理心心理,和云秋很像,我出生在一个西南边陲的偏远山村里,就是地图上四川板块东南角和云南板块东北角交界线的一个点上,小时候村里的情况不会比云秋村好多少,不过比较幸运,我生在一个家庭结构建康完整的家庭里,但我却见证了我同龄人中无数个云秋。
我们小学一共24个人毕业,完整读完高中的不超过5个人,而其它的19个人命运轨迹和云秋的遭遇都有或多或少的相似点,尤其是女生,当时以第一名毕业的是一个被领养的女生,我在初二的时候就听说她就结婚了,和打工认识的人,排名第三的那个女生也在高二的时候辍学回家接了婚,生了小孩后出去打工了。这都并不是特例,是偏远地区贫苦农村的普遍现象,即使现在,外出打工还是一种潮流,辍学结婚也是正常现象,村里老人带小孩的情况也不少。
而在这浅层的可感知的表面现象下面,遮盖的是一个恶心循环的机制,那些和我同龄的辍学同学们大多在16,17岁出去打工,一,两年后自己带回来一个或者家里介绍一个同样情况的人结婚,结婚后生小孩,生了小孩后留在老家让父母亲带自己又出去打工,然后自己的后代循环自己的命运轨迹,说起来很不可思议也很可怕,但没有半句不实。可能近年来家乡的情况有所好转,不过真的是微乎其微,每次寒暑假回家,隔壁的伯娘见到我都要拉着我寒暄几句然后引出下文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同学介绍给我那个25岁的哥哥,再她眼里男生25岁还没有小孩甚至还没结婚已经是不可原谅的事了。
深究原因并不难,打工成为不读书的年轻人的首选其实很简单,我们都有一颗向往光鲜亮丽的生活和走出世界的心,但是都没有可以支撑我们在城里买大房子和走诗和远方的经济基础,这个时候打工成为了一个便捷,快速,可立即执行的途径,打工者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城市里吃穿住行,只要把自己收拾一下可能走在路上别人都看不出来是外来打工者,不是他们不知道如此生活并不是正真的理想生活,而是在打工和读书这两个选择之间,打工显而易见更容易满足自己。但,殊不知他们所谓的打工的这个途径并不能算正真途径,唯有教育才是贫苦人民与社会对话的底气。
要改变这种社会底层面貌在国家社会帮助的同时自己也要有颗端正态度的心。
以上
木叶子20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