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郝远征老师的课题是《人像摄影》,他在课堂上选用17世纪世界著名的荷兰油画名家伦勃朗的存世杰作图片,给学员讲解了肖像与光影的关系。他说人像摄影离不开用光,我们必须得学习西方油画的用光方式,用光线来表现,用暗部来衬托。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伦勃朗用光法”,伦勃朗用光是一种专门用于拍摄人像的特殊用光技术,其最有特点的45度用光,打在人脸上形成倒三角光影的明暗对比等,也就是伦勃朗式用光的明显特点。
通过欣赏以及老师的解读,我们对伦勃朗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其运用明暗的独到手法,以及处理复杂画面中明暗光线的灵活性,让我们大开眼界。他在作品中善于用光线强化主体,用暗度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以大面积深暗部分来衬托小面积明亮部分,灰黑色占据主要画面,形成庄重深沉的影调画面,表现肃静沉厚忧伤等情绪色彩,给人以稳重,增添神秘感,以暗衬明,引发联想。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征,而这一点运用在人像摄影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在影室拍摄这种效果时,通过采用逆光,侧逆光以及通过顶光照明来减少曝光的方法,就更容易达到这种以暗衬明的效果,或充分调动黑白灰关系,合理配置,明暗之间相互映衬,丰富画面内涵,更好地表现人物主题。
有光影才会有个性,有个性才能存活下来。所以拍人物肖像,必须得拍出它的鲜明个性。另外拍人物肖像不一定完全是特写,人物拍小点配合一些特定场景,也是个好办法。比如拍传奇人物王石,他除了是房地产老板外,还是环保大使,为表现人物的职业特性,有一张作品就是把他的肖像拍得很小,背景是北京灰暗的天空。
要用光影的真实表现世界的真实,光影赋予情感,把光影注入生命。影响世界的好照片,就是能抓人心。所以在拍人像时光线固然重要,还要注重其心理表现,要注入情感,要把喜怒哀乐传递给观众,因此,调动被摄者的情绪也很重要。比如拍一个老人讲故事在回忆的场景,就要设法触碰他的痛,让他欢喜,让他悲伤,让他愤慨……也许其中的某一个表情就能成就你的经典之作。
因比,在拍摄之前先要了解对方,对人物的了解很重要,比如说这个人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爱好等等。老年人喜欢怀旧,年轻人喜欢幻想,拍军人,拍警察,就不宜把他拍的嘻嘻哈哈的,要多表现他严肃形象的一面,只有掌握了他们的心理,才能拍出有个性特点的照片。
人物眼睛的光,显得特别重要,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也是最抢眼的。但如果在拍一个人在回忆,这时侯就是在闭着眼也是通往心灵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也很有故事感。抓拍到表现人物情感美好的一瞬,画面人物就是开心笑成眯眼,悲伤眼含泪花,这一瞬间的凝固也是美丽的。
抓拍必须得精神集中,人物表情和光线被抓住了,照片势必出彩。就是摆拍,也要设法通过话题引导,使人物进入忘我状态,沉浸在思绪之中,或通过眼神交流,语言交流等,与其关系融洽,使其表现自然,抓拍瞬间的生动画面,特别是光线不好时,为免其陷入慌乱尴尬,多与他谈其喜欢的话题,待光线好了,马上进行抢拍。
摄影是一种嫁接,是一种改良,摄影不怕模仿,模仿没有生命力,但模仿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模仿的灵活应用,也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卡什认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才能拍出有深刻内涵,动人心魄的肖像作品来。”
人像摄影是想好了再拍,不是拍好了再去想;在运用光影方面,是先设计好光线或依赖自然光线,再去调整人的角度定位。老师希望我们多学习借鉴“伦勃朗用光法”,拍更多更好的艺术肖像,能拍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关注度才会更高。最后,郝老师还深有体会地说:“要用深情、用善意、用好心拍摄人物肖像。”
下午北京电影学院的唐东平老师,以《摄影画面语言探究》为题,与我们分享世界各地摄影名家的图片,让我们获得很多感性的认识。给我们对应该如何去看照片,如何去解读照片,如何去拍出更有摄影语言的照片,做了详细的讲解。他说摄影有三步走法,第一步是多看照片,要求自己以直觉的方式去多看照片;第二步是多说照片,也就是要求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已的摄影想法;第三步是多拍照片,就是调动各种因素,运用多种理念去多拍好照片,如此循环往复,日臻完善。
他要求大家要用“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大于技巧,最后舍弃技巧而入形象的方式去拍摄。”然后去发挥想象,对摄影素材进行深加工,转化为摄影语言。在此,进一步强调了图片语言在摄影后期制作的重要性。
照片中的摄影语言虽然比文字语言模糊,表现也没有文字语言那么准确到位,但是其艺术思想空间是无限大的。艺有法而无定法,艺术有无限的可能,没有必要使用文字去统一共识,只需引导读者去联想,靠其直觉去领悟。所以好的照片是超越文字语言的,不能总是依赖用文字语言思维去理解照片,要学会欣赏图片语言,运用摄影语言逻辑去解读照片,改变自己原有的用文字语言去理解构思图片语言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