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核心素养下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惠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提出把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对学生的要求从知识的储量转向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能力的强弱是思维运转的外显形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大势所趋。新课标理念下的思维能力培养,倡导原生态教学和有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度教学。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思维能力是关键能力之一,它支撑着语言的运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强化语言运用实践或语言练习是增强学生其能力的最可行举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问题启发思维
如教学《白鹭》联想生活中还有没有像白鹭一样优美洁白的鸟类?或者像白鹭一样的人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母亲与父亲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以及评价呢?《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对比体会父爱和母爱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猎人海力布》起因、经过、结果?《太阳》还有什么方法让读者直观体会太阳的体积之大?
二、以课后习题训练思
老师要有意识地呵护和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求知欲,创设有教育价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设置贴合课堂教学的思维框架,训练学生有深度、有逻辑地思考;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发表独出心裁的见解,从而让较强的思维能力有良好的思维品性伴随。实现学位本位的“学以致用”。
三、以情境带动学生思维
情境是课堂学习、知识构建的地基,创设情景的意义在于辅助教学,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带动即时学习,实现“情境—建构”的过程。教师时教师可以利用谈话、图片、影视片段等教学资源,将学生带入真实(或逼真)的课堂情境之中。如教学《牧场之国》时,课文展现了荷兰优美的田园风光,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可以一边朗读一边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对于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学生可能并没有真正见过,教师可以将有关的图片、视频进行播放观看,除此还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行查找资料,对课文内容有更丰富透彻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以兴趣为核心驱动进行课本学习,带动思维能力进行场景的联想与想象、文字的概括和分析,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从而达到把课本“嚼透”的效果。
四、以迁移夯实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更在于解决真正的问题。而知识的迁移,承载了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实际的应用。如《牧场之国》动静结合的描写有什么好处?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把知识经验学以致用,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技巧运用于实际写作中,既检验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深度,又进一步加巩固强化了知识经验。
新课标下的我们要创造性地展开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从而推动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形成,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