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讲理性障碍、心智debug,顺便复习一下《超越智商》里的内容。
为什么明明智力水平正常,却冲动、盲目,做出'智商捉急'的决定和行为?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把这种现象称为理性障碍。斯坦诺维奇提出大脑存在两种加工模式:类型一加工和类型二加工。类型一加工,自动化、速度快、并行、不需要有意注意、直觉的。类型二加工,认知负荷高、调用工作记忆、速度慢、串行的、理性的。关于这种双xx模式,有很多相关理论,快系统 - 慢系统,冷认知 - 热认知,自动化加工 - 刻意加工,包括本书的L-R模式。斯坦诺维奇的双加工模式,可以算是这方面理论的集大成者(俺斗胆提出这么个理解……)。理性障碍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认知吝啬鬼
大脑爱偷懒,能用类型一加工就用类型一加工。因此,情绪和生动化的信息会误导我们,事物的描述框架会迷惑我们,表面信息会锚定限制我们。心智程序缺乏
心智程序是安装在大脑中,辅助人理性思考的一系列策略,如了解人普遍具有的认知偏好、科学知识。本书提到相关和因果的差别,就属于一个好的心智程序。心智程序污化
坏的心智程序也会让人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比如,人的自我概念,让人倾向于认为与’我‘相关的都是积极正面的,就属于坏的心智程序。
第5章给出了一些debug的建议:
从极端值获取信息
联想到心理学的不少发现,都得益于特殊的病人,如对双侧海马移除的著名被试H.M的研究,加深了对记忆的认识。享誉全球的设计公司IDEO,也关注对极端用户的研究。拥抱不确定性
忍受不确定性,持续改进,胜过草率结题。个人感觉,草草结题的后果,是为了弥补过失,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过,如果一个项目长期悬而未决,也不防来个决断,先测试一下,接收反馈,说不定会有新的思路出现。context
书里的context比较宽泛,有必要区分一下:情境
一个具体问题所处的情境,比如问题的特点,问题涉及的人、公司、设备,问题出现的时机等。比如,前面提到一条经验是说要从极端值获取信息,但如果想要了解主流趋势、偏好,也许极端值就不是特别有帮助,反而是需要先删掉极端值,再进行下一步分析。背景
个人的努力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自己所在的背景,比如家庭环境、社会阶层、时代精神。前段时间,微博上热传杭州第二中学学生郭文景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郭文景很优秀,英语流利,编程水平高,爱好广泛。但是,这些新闻报道里却只口不提,郭文景是美国国籍,她的父母都是MIT的博士,这就是忽略背景的表现。。。大胆直觉,小心测试
直觉很重要,但是不加检验的直觉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