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传来消息,我村的一个女孩走失,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反应是发愣,其次是叹息,因为我知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只不过没想到会有这么快。因为她就是我的邻居,我早就发现她脸上的呆滞的神情,那种让人一见就觉得有点精神质的感觉。
其实她原来也是一个很正常的女子,但由于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和社会接触也少,20岁就出嫁,她妈妈总是三天两头到婆家把她接回娘家,不让她和丈夫生活,原因就是丈夫不给她花钱,也就是不把经济大权掌握在她的手里。在这种状况下,她的婚姻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从和第一任丈夫离婚以后,就开始了游牧婚姻,先后与十多个男人有过或长或短的婚姻,我很难以想象她在这种状况下身心受到怎样的摧残,只知道她的面容日渐憔悴,话语日渐减少,目光日渐呆滞。原来我还和她交流,告诉她要有自己的主张,觉得哪个丈夫合适就安心过日子,可没想到最终她会走了这样的结局。
这个案例就是母爱不能完全分离的一个典型代表。用一种看似保护的手段实施了掌控子女的行为。强烈的母爱或者父爱不是对孩子恒久地占有,而是一场得体地退出。母爱父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接触,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分离不是慢慢放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式,当孩子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父母就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自己的孩子,由当事人变为局外人。
但现实生活中,往往父母很难放手即便孩子已经结婚,另有了孩子,但他仍很担心:小两口能过吗?会管孩子吗?婆婆欺负女儿怎么办?于是两小口的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会演变成两家大人的斗争,这反倒让小两口无所适从。
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和老公之所以会有许多次的争执也是因为他总嫌我妈放不开手,手伸的太长,要管住已经出嫁的女儿,让女儿一直听她的话。所以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其实,做家长的不必担心,当正常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他的人生就交给他自己书写,不论成功与否,成功了就信心倍增,失败了就重头再来,家长这时候能做的就是在身后无声地鼓励,忍住你的扶植,相信社会会教给他怎么生存。
而成年的子女,也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该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避免和父母在一起,要坚定地拒绝父母跨界,但要温和地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