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到了艾叶疯长的时候。
绿油油的艾叶满地茂盛的生长,展现着旺盛的生命力。
不过在父母告知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满地疯长的野草,就是传说中神奇的艾叶。
母亲说在家乡,走到野地里,到处都能看到长得一尺高的艾草。
不像城市里面,虽然草地里也会夹杂着生长许多艾叶,但因总被当杂草除去,毕竟矮小了许多。
我好奇的摘了一把,放在手心里搓成小球,一股浓郁的辛辣清香扑鼻而来。
母亲拿一把小刀,在家旁边学校的草地上割艾草,准备回家做艾叶粑粑吃。
不一会儿就割了一大塑料袋。
母亲割艾叶吸引了好些过路人,有懂的会心领神会的说:“额,这是割回家做艾叶粑粑的吧!”
有不懂的就走过来探问,母亲告知艾叶的好处,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暖胃通肠、抗菌消炎,可以做粑粑、煮鸡蛋、泡茶喝……
那打听的老人听了,说我几十年的老胃病了,这么好的功效我也摘点泡水喝喝。
说着也加入到采摘艾叶的行列中了。
阳春三月,一丛丛艾叶扎堆在风中摇曳生姿,和采摘它的人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母亲将采摘的艾叶拎回家,第二日细细将枯叶、老叶等杂质去掉,专门留下了一些鲜嫩的艾叶心,在清水下仔细冲洗干净,烧一锅开水,将嫩艾叶细细过水烫好,拧成一把把的放入碗中。
然后将放凉的过水艾叶,切成细末。
再将买来的2斤上好糯米,放入艾叶末和凉开水,不停揉搓,直至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白白的糯米变成了草绿色,软软的可以揉捏成各种形状,艾叶香与糯米香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会唤醒你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原材料揉搓好后,再将艾叶糯米揉搓成小团子,一个个压成你想要的形状,上蒸笼旺火蒸煮熟即可。
如果你喜欢吃有馅料的艾叶粑粑,可将花生、芝麻、红糖等配料做成你喜爱的甜馅,放在一个个艾叶糯米小剂子里,然后搓成小团子蒸熟即可。
在大锅蒸煮的过程中,热火促进了水的滚动,徐徐蒸汽将艾叶粑粑一点点舒心熨烫着,让艾叶与糯米得到更好的融合,二者香气的交互,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嗅觉体验。
你轻轻的闭上眼睛,跟着这份纯粹来自纯大自然的清新味道,一起回到那个鸟语花香的故乡。
蒸艾叶粑粑时,整个屋里都是清甜的香气,一波又一波袭击你的胃、侵蚀你的鼻,让你口齿生津,恨不能早早咬上一口。
大约10余分钟,艾叶粑粑终于在火力与滚水的作用下蒸好。
打开锅盖,就看见绿茵茵、圆滚滚一块块,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碟中等着你一亲芳泽。
这时我们往往顾不上碗碟的滚烫,将碧绿晶莹的粑粑速速从蒸笼上取出。
将早准备好的小碟里放入细砂糖,然后用筷子夹起一块糯糯热热、清香四溢的艾叶粑粑,乘着热度在砂糖里滚上一圈,用嘴略微吹吹,充满期待的咬上一口,略有颗粒感的白糖末配着软糯热腾清香的艾叶粑粑,那份纯粹的清甜又略带点凉苦的味道,就会在你的齿颊间回荡盘旋,久久不去。
其实很多老一辈的人相较年轻的我们,对大自然有更深刻的体会。
他们走在路上,能很自然的认出许多,我们统称为杂草的野菜、中草药,对它们的食用方法、药效如数家珍。
这源于当年那个食物贫乏的时代,为了果腹,他们不得不更多依赖大自然天然的馈赠。
老人们时常会聊起那些我们闻所未闻、吃所未吃的食物,例如南瓜藤整条取下清洗后,切成段,放到盐水坛子里腌制好,要吃的时候,拿出来加青椒爆炒,又脆又嫩,是一道酸爽的下饭好菜。
还有地上长的不知名的青草样植物,用石磨磨得粉碎,再到山上去采割一种白色粘稠浆汁,将草末导入,用手打制成块状,就又是一道可以果腹的美食。
最令人想念的,是他们描述的那些纯天然生长而成的鸡鸭鱼肉等,那滋味无需加任何调料,哪怕只是白水烹煮,略加盐,就肉香汤甜、好吃的不得了。
就连地里的萝卜,拔起一兜,抹去泥巴,把皮一拨,那汁多脆甜的味道,会让你不小心咬到舌头。
艾叶粑粑就是一道带有家乡青草气息的美食,每每吃他就会让父母想起那些过往的岁月,岁月中夹杂着艰苦砥砺与美好回忆。
这种美好是一种未尽现代气息雕琢的纯天然的味道,因它的质朴无华、清淡爽利,而更加打动人心。
吃艾叶粑粑时,最好的佐餐料就是听父母讲述他们经历的那段虽然苦难,但却多彩的岁月。
最好的调味品就听父母讲述我们童年时的趣事糗事,很多年少时的往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都已模糊的渐行渐远。
然而在父母心中,那些孩子小时候的成长往事,就像这一盘碧绿的艾叶粑粑,每个程序所需的火候、程度,滋味和功效,分毫都铭记于心,如数家珍,他们最深刻地懂得一道艾叶粑粑的意义与内涵。
父母是我们孩童时光最好的记录仪,每一份欢笑,每一次成长,每一丝哭泣,每一个抉择,他们牵肠挂肚,从未缺席。
在每一个你最需要的时刻,他们就会像全心全意制作一道艾叶粑粑一样,把这些故事细细的烹煮打磨。
在每一个你召唤的时刻,他们都会如同捧出这道清香四溢的艾叶粑粑一样,捧出他们的一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