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我们组织了第八期读书会,阅读《原生家庭》的第二章《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读着书中的案例,听着大家的分享,在里面静静地感受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01 书中的案例
这一章有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的主角是莱斯。他从小就担负起了照顾两个弟弟和妈妈的责任,他被迫成为了妈妈的家长。可是,还是小孩子的他力不从心,无法胜任,由此带来了严重的负罪感,使得他加倍努力,试图弥补。
成年后的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投入到工作中,无法对爱人敞开心扉。于是,他把婚姻搞砸了,也把一次次恋爱搞砸了。
第二个案例的主角是梅勒妮。她小时候,爸爸很孩子气,遇事就躲到房间里大哭。妈妈受不了,把自己泡在浴缸里不出来。小小的梅勒妮只好去陪着爸爸,等着他平复情绪。
成年后,梅勒妮一直在寻找爸爸的替代品,她总是找到落魄的男人,总是替他们收拾残局。于是,她一次又一次踏上寻找Mr. Right的征途。
第三个案例的主角是肯。8岁前,他的爸爸很爱他,陪他做很多男人做的事。可是8岁那年,父母离婚了,爸爸搬出去了。刚开始,爸爸每周都会来陪他,可是渐渐地,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了。一年后,爸爸就再也不来了,他跟别的女人结婚了。
爸爸遗弃了年幼的肯,他在肯的生活中留下了大片的空白。肯15岁时,特意坐了14个小时的车,去看爸爸。可是他发现,他跟爸爸成了陌生人。
肯被击垮了,他在学校和家里都表现出极度的愤怒,以此来解决问题,想召唤爸爸回来。可是,他的爸爸不给予回应。极度失望的肯,选择用吸毒来麻痹自己。
02 现场的案例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妈妈们都积极分享,气氛热烈。
一位妈妈分享了朋友的案例。这位主人公小时候,父母离异了,爸爸去外地打工了,爸爸经常酗酒。她从初中开始自己一个人生活,她从来不带朋友去家里玩。她经历了两次婚姻,每次婚姻都失败了。
她知道不能找爱喝酒的男人,结果每次都找了爱喝酒的男人。第二任丈夫是个调酒师,他在外面跟人打架,她得知后,还去帮忙了。
有位妈妈分享,自己在9岁前,爸爸是老师,她每天可以听爸爸讲故事,学习成绩很棒;爸爸的同事也对她很友好,特别幸福。9岁时,爸爸外出打工了,她住到了姑姑家。从此,一切都变了,她要干很多活,学习成绩快速下滑,原本开朗、幸福的她一去不回了。
另一位妈妈,因为她的父母一定要生个男孩,把年仅三、四、排在第二的她送到外婆家了。当时妈妈说晚点来接她。可是到傍晚了,妈妈都没有去接她。此后,每天天快黑的时候,她就想回家,可是外婆家离爸爸妈妈的家有好几个小时的路,她回不去。
一位妈妈有一段失败的婚姻。离婚时,前夫说:孩子跟她,他就不管了。此后的十多年,他就销声匿迹了。
女儿说:别人的父母离婚了,爸爸还是会带孩子读书、去玩,可我的爸爸就不会。
经过几年的学习,妈妈成长了,知道爸爸的作用无人可以替代,开始跟前夫链接,让他经常来看看女儿。
现在女儿已经长大了,之前爸爸要来看她,她会有些抗拒,她说:我需要他的时候他不来,现在我长大了,不需要他了,他又来。
经过半年,女儿已经能跟爸爸一起聊天,慢慢地开始接纳爸爸了。学习让妈妈改变了,也让女儿重新感受到了父爱。
03 父母的职责与孩子的权利
作者写到,孩子拥有最基本的且不可剥夺的权利是-生理需求和安全要求,这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
父母们的基本职责,包括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关怀的需求,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而不称职的父母,有些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陪伴,有些让孩子成为父母来陪伴自己,有些遗弃了孩子。他们不仅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反而常常指望,甚至要求孩子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离异的父母而言,他们只是离开伴侣,并不是离开孩子;他们有责任与孩子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爱。离婚判决书并不是遗弃孩子的许可证。
愿大家都能在阅读和分享中慢慢地疗愈自己;把自己疗愈好了,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
我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一位青少年心理辅导员,一个13岁男孩的妈妈,日记星球第2335号星宝宝袁雪芳。从2017年4月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并践行,至今已坚持写育儿践行日记1511天了。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