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原谅也没关系》通过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从业经历,去讲述如何治愈那些在童年时期,停滞不前的正常心理任务。
作者建议,不要想着治愈是一蹴而就的,治愈可能要伴随一生,这是我们要做好的心理准备,而且治愈并不是忘记,也不是根治,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工具,去改进我们向自己讲述自身痛苦的方式,缩减内在审判者的力量。
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为什么,能影响到一个人要用一生去治愈呢?
是因为在情感忽视或者虐待的家庭环境中,童年时期的孩子要发展出自己的生存方式,帮助孩子从那些环境中幸存下来,尽管成年之后再也不需要那种防御模式,但是我们仍被卡在或者依赖潜意识的防御模式中。
书中讲述了四种防御模式:
战反应,也就是自恋型的人,要么控制欲特别强,要么有暴力倾向;
逃反应,也是强迫型的人,要么对自己要求特别完美,要么就是压迫别人从属于自己;
僵反应,也就是解离型的人,孤独感和自我厌弃就是典型的特征;
讨好反应,也就是依赖型的人,从希望从别人身上得到肯定,或者说总是在某一种类型的人身上依恋又被伤害,陷入到强迫性重复的心理现象中。
特别想多写一点好类型的人有这么五条绝对准则:第一,倾听比说话更安全;第二,同意比反对更安全;第三,照顾他人比寻求帮助更安全;第四,询问对方想法比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安全;第五,把选择权留给对方,比主动表达自己的偏好更安全。
许多讨好型的人几乎从来不展示自己,也避免投入感情。他们躲在“老好人”的表象背后,对他人过度倾听、过度取悦、过度服务。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过度关注伴侣,认为这样就不用冒险暴露真正的自己,避免被讨厌的风险。
当我们踏上去治愈情感忽视带来的低自尊的时候,往往都太在乎治愈的方法,而忘记了去找到我们要治愈的根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给我们正确的方法,而这本书的作者就通过将近一半书的内容,来定义,你属于哪种被影响的类型,又提供了很多的治愈方法,包括自我同情,改变讲述痛苦的方式。
作者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抑郁思维与抑郁感受,抑郁思维是我们看待事情发生的想法,这是我们要消除的,但是抑郁感受是我们情绪中必要时要拥有的状态,我们要学会区分。另一个是我们要区分必要的痛苦与不必要的的痛苦之分,我们正常的恐惧、悲伤这些所带来的痛苦是我们作为正常人,正常的反应,而不必要的痛苦就是总是沉溺在痛苦中,不去解决造成痛苦的根本,而只是解决痛苦的感受,最后循环痛苦。
对于成年人,原生家庭是不能选择的,坦然的面对它的影响,坦然的接纳自身的局限性,毕竟没有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修复,不断成长,成为一个更加喜欢自己,更加成熟完整的自我,成就自己更加幸福的人生,也是一种成长的快乐,不是吗?
愿每个孩子,最后都可以抵达不同的丰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