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
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艰苦,特别是在外务农的那几年,一家五口挤在仅有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长条形的水泥地面,进门处摆放着一台煤气灶,中间用一顶老旧的衣柜将里面三张床分隔开来,我和大哥睡在最里面的床,每次去睡觉,都需要从大姐的床上借道。
因为我们是农场外来户,既不属于职工,又没有当地户口,他们称我们为外来户。我们念书的学校叫农场子弟学校,作为外来户,需要额外上交大约相当于学费数量的择校费。印象中,老师时常会通过我和大姐向父母催缴学费,然后父亲会带上很多卖菜的零钱去学校,并叮嘱我们一定要好好念书。
记得刚进城,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被老师留下来狠狠地训了数个小时,终于开口。后来,大姐的成绩进入了班级前十名,我的成绩也基本稳定在班级前3名,特别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竟出乎意料的蝉联了冠军,另所有师生刮目相看,陡然间自己也信心满满。记得那时,我的班主任是个非常慈祥的女老师,也是校长夫人,因为我们兄弟姐们特别懂事,成绩又好,对我们特别关照,不仅会将自己小孩半新的衣服赠给我们,还帮我们开后门,把高昂的择校费减免了不少。于那时,印象最深刻的事莫过于考试成绩单出来时父母高兴的表情,“人穷志不短”,还有段老师反复向自己说过的那句“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话,不断地激励着自己,起早,摸黑,自动自觉地放弃了很多同龄小朋友看武侠片的时光,选择了在灰暗的白栀灯下做题。现在想来,那时候虽然干活辛苦,读书也辛苦,但快乐也很多,有时候一个人在夏天时看着满天的星星,非常坚定的相信只要认真读书就一定可以改变命运,摆脱贫穷。
2. 大学,我很认真的念过
2002年,作为全村考入本科院校第一人。
记得上学前,母亲带着我去菜市场买了一算比较“高档”的皮鞋,十分欣喜的告诉摊主说我要穿着这双鞋去念大学,一定要选双质量好的。摊主十分热情的帮我选了一双最好的鞋,还非常给力的提供了亲情价,用她的话说:农村的放牛娃要进城了,必须得穿双好鞋,那一路夸赞自己一定会有前途的话,以及那份热情被记住了有段时间。
大学四年,因为认真刻苦,加上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并担任了班长,拿下了各类大小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并最终保送了本校研究生。
记得大一刚开学时,有一次晚上22:00多,班主任去查房,很多间房间的同学都在看电视或聊天,我在走廊上背英语单词。第二天,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给我申请了助学贷款,并让我担任了学习委员。
记得大二时,与几个同学一起去上网,有一个同学告诉我电子邮箱就好比邮局的邮箱,申请个号码,然后就可以按照给定的地址给对方发信,另一个同学告诉我如何申请QQ,怎么取名字,加好友,两个小时,3元钱的网费,觉得既新鲜又复杂,当然最大的感触是:一定要学会使用电脑!
记得大三时,本系根据以后发展方向大致分成了主攻就业和主攻考验的两大类班级,我选择了就业的班级。
印象中,班主任劝过我多次要我考研,因为我大三就一次性把英语六级考过了,专业课程也学得不错,考个名校把握比较大,可能因为在学校待得太久,十分迫切于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大四上学期,陆陆续续有单位来学校招人。自己最好的一个朋友,签了昆山富士康,月薪3000元,因为签约早,待遇也高,较长一段时间成为了系里的热门话题;然后,有一个同学在系主任推荐下,去了东莞一公司进行实习,月薪1700元。到七月,在世界杯火热的天气里,一批批同学走向了高校深造,工厂,教师等岗位,另有7/8人在毕业最后一天依旧没有签约,拖着沉重的行李包开始了在已签约同学处的寄宿兼奔走于招聘会的苦逼生涯。
在离别的伤感中,作为留守人员,大四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们呆在学校实验,与几个“大五”生一起,烈日高照,内心并不感到热烈。
每周一场篮球,去学校后面的餐馆聚餐,然后上晚自习,校园里比较冷清,然后,新的学年里迎来一批新的同学。
相比于大学期间,读研时就业的玄绷得更紧些,但日子照旧,因为就算着急,我们也改变不了什么: 上课,实验,写论文,答辩,毕业酒会,就业交流会,面试,被拒,继续…
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有一种专业叫做:冷门,有一种要求叫做:工作经验!
3. 大学之后,只是开始
2016年10月,十周年聚会,时间飞逝,转瞬间,人到中年。
曾经的100人中有6/7人在高校,有些是当年因高考失误或调剂,心有不甘而立志考研者,亦有几人因读研期间遇着名师而决心追随者,经年累月,他们都将成为教授,唯知名与不知名耳;
另有6/7人,在毕业之际或历经社会数年而转向事业单位成为公务人员或教师者,经年累月,他们都将成为享朝廷俸禄之人,唯级别不同耳;
另有6/7人,因为机缘巧合或家族继承而选择从商,俨然富人也,然其本人则常叹世道之艰辛;
其余大多皆入企业洪流。
或有当年长期沉迷于网吧,流转于“传奇”者,因毕业时无竞争优势或专业特长而不为用人单位所看好,转而进入产品/设备/仪表等与专业相关但又无需深厚基础等相关销售或技术支持工作,经年累月而走遍全国者有之,成为经理或区域负责人等收入可观者亦有之,所谓剑走偏锋,船到桥头自然直,当然,也有不得意而颠沛流离,劳烦其心者。
亦有当年勤奋读书,不忍废弃所学专业,并有公司看中其发展潜力而签约从事技术工作者,经年累月,有成为高工或成为技术/管理经理者,成为企业之骨干,算不得高收入,于小康或可。当然,也有不得机缘仍旧徘徊于一线从事枯燥实验,却因无其他专长,受专业/行业及区域发展限制而背井离乡无可奈何者。
凡此种种,或有机缘巧合,时局变化,及家庭背景之迥异,而局外者常以大学教育或效用而进行简单衡量,并得出各类结论,实属不妥。
时代变化对读书及读书人的认识和改变是巨大的。比如小的时候,每到过年,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排队到我家去写对联,因为我爸是乡村教师,或有外出参军,时常需要进行的书信往返,也是需要我父亲代笔的,因为村里只有一个读书人。
比如,20年前,开车,用电脑曾经作为读书人的一些重要技能和标志,我们在大学时候也确实曾经花费1个学期学习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DOS,C语言等程序,即使是在大三时候,在学校里懂得如何下载文件也往往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但现如今,几乎人人有手机,只要有初中文化者都能将QQ/微信,网页信息查询,各类应用APP用得如火纯情;
比如,在大学时候,我们花了大量的时候去学习英语,煞费苦心的去考级,但英语的地位在数年后可能被中文所替代;至于,我们所学习的高等数学,还有那些在当时就似懂非懂,高深莫测的专业课程,随着各类模拟软件的开发和推行以及企业内部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推行,对高深专业知识的需求并不太高。
但是,作为接受过系统大学教育的读书人,思维和心态理应开放,永葆持续学习,接受社会变革之心。
古人讲: 读书人,明事理,因为我们从小学的都是圣人之言。
细细想来,现在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小学识字,到初中学诗词,到高中的数理化社会科学知识,到大学的专业/公共课程,我们理应系统的掌握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非得要紧紧抓着读完大学未必有用,学非所用,不能获得好的工作等等不放,我想,那应该反省的是自己是否珍惜了少年时光,是否掌握了该学之学问?
如果答案是确定的,那就多去探寻大学之后!
好比武侠,主人公在初出茅庐,学成下山之后,一定会遇到很多很多高手,然后继续加强修炼,不断练习,不断悟,终成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