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或者是我们八零九零后的上几辈人,或多或少都见住茅草房吧。
我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曾经都是住着这样的房子。听妈妈说,我就是出生在爷爷奶奶家的茅草房里。
茅草房,冬暖夏凉,在那个没有电的年代,即使再热的夏天,再冷的冬天,一把蒲扇,一个火盆也就足够了。所以,在我的童年的回忆里,竟没有一次是冻到或者热到了的回忆。
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依然记得我在茅草房中生活的那几年的场景,记得奶奶挂在那泥土墙上的筛子,记得爷爷放在角落里的锄头,记得爸爸糊在墙上的报纸,记得床头的墙上被煤油灯熏黑的痕迹,更记得那房子散发出来的特有的泥土香味。
五六岁的时候,我还有幸见过几次茅草房的建造过程。在当时谁家要是建房子,那都是全村的大事,村里有空闲的劳动力都会赶来帮忙,他们不会收取任何的报酬,只需粗茶淡饭管饱就行。当然,房子竣工之后,大家伙聚在一起,炒几个好菜,吃一顿酒,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图的就是个热热闹闹。
茅草房的建造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先要找到合适的泥土,浇上水浸透了,再掺上晒干的碎茅草,然后活成稀泥,装放到预制好的模具里面制成土坯。
土坯制作完成之后,大家伙就开始打地基,地基一般都是山上开采来的大小不等的青石,和着泥土砌成数十公分到一米来高的矮墙。青石砌的矮墙不但结实,还可以防水防潮。
当然,青石的造价要比土坯高上很多的,所以在当时谁家的房子地基的青石高,谁家就特别有面子。
基础打好之后,下面就是用土坯砌房子的主体了,同样用泥土错落着砌好,外面再用长茅草和着泥土,刷上一层,这样做的好处,不到能够保暖,还能够防水,保持房间里面的干燥。
最后的房顶同样也是用茅草铺成,几根笔直的原木当做房梁,把茅草扎成把,然后铺在上面,再在上面糊上泥巴。就这样一层茅草,一层泥,糊上几层之后,一座崭新的茅草房也就建成了。
不知道是因为成本还是结构的原因,我所见过的茅草房大都是那种低矮的房子,进门都得低着头,窗户也很小,稍微一阴天房间里就显得很昏暗。
但是我在茅草房里成长的那些年,却从来都没有在乎过这些,有的只是一大家子人挤在一起,雨雪不侵,冷热不受的那种满足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