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黄堡向北六公里处,漆河两岸,群山屹立,壁垒百仞,铮铮如同铁铸,西侧山峰突兀,半壁有硕大题字曰“飞仙山”。山的腹部有一孔幽深的岩洞,曰“飞仙洞”,又名“药王后洞”或“葛真人洞”。洞下峡谷内怪石林立,河水湍急从谷中滚滚流出。风景异常优美。据当地老人讲,岩洞附近崖壁上曾有“一溪喷晴雪,两山堆翠云”两句诗刻,可惜今已失存。
相传洞口原有一座古庙,其神坛塑有三尊神像。中间是一尊老者坐像,老者须发皆白。两侧为两位少年立像,都眉清目秀。有人说坐像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立像是他的两个弟子。并认为此洞和耀州药王山太玄洞相通,故称此洞为“药王后洞”,而称药王山太玄洞为“前洞”,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旧时,每逢农历二月初二药王山庙会期间,总有人来飞仙洞看后洞“冒烟”的奇景。
另有人认为那尊坐像不是孙思邈,而是东晋的炼丹家葛洪。铜川县志曾有"稚川洞"的记载,稚川是葛洪的字,他又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句容在今天的江苏省。他著有《抱朴子》一书。该书的内篇包括“金丹”、“仙药”、“黄白”等部分,是专门研究炼丹术的,据传葛洪和他的弟子服了所炼的仙丹后身体变得十分轻盈,便飘飘然飞出山洞升上天空。“飞仙山”、“飞仙洞”、“葛真人洞”这些名字由此而得的。后人为了纪念便在洞口为他们建了庙。
清朝乾隆年间,同官知县袁文观在此立了一块碑,碑文记述了葛洪在此炼丹的经历。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
绝磴临幽壑,
危楼依断霞。
青牛来紫气,
白鹤养丹沙。
滩急涛声壮,
山凹树影斜。
葛仙炼丹处,
洞口散天花。
1941年陇海铁路支线咸(阳)同(官)铁路修经飞仙山时,堵住了飞仙洞。此后,庙被撤除,碑石被砸,但其传说一直留传到今天。
葛洪(284~364或343)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学兼内外,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亦多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