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类有两次是可以确定自我价值的存在,那么无非就是出生与死亡了。出生时需要有人迎接,死亡时需要有人送行。这大概就是入殓师的基本作用吧,让我们永远触摸不到的拥抱,到最后给予死者最大的尊严,留给记忆中的亲人一些慰藉。我想,在这样安静伤感的环境中,给予后人的也许只是思考与回忆了。
在日本文化的独特烘托之下,电影《入殓师》使得这个职业散发除了极尽厚重且安详的意义,从而也告诉观众应该如何看待生死,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如何死。虽然电影始终围绕着死亡的话题进行展开,然后《入殓师》并非一部让人悲伤的电影,人物简单且鲜明,画面清新且祥和,随着音乐大师久石让的配乐,故事也一点点的展开。刺痛观众的神经并非它的目的,让人平静温和地接纳电影的呈现,不带有情绪复杂的干扰才是它的意向所指,电影的情感语调是标准的日本式的安静和深邃,与此同时,还加入合适的幽默成分以及意识流等电影技法使得电影颇具现代气息。
《入殓师》故事的开始部分便有几分黑色幽默的色彩。大提琴手小林大悟走出山形的乡下,在东京的管弦乐团苦苦打拼,不料刚刚借钱买了名贵提琴,乐团就宣布解散了,又碍于才华有限不得不失业返乡,从小林的表情中可以看出,这种表演手法颇具日本文化的幽默色彩。让人不禁一笑,又暗自感伤。命运也就此捉弄,他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殡葬行业,这本身就是生活自身的悲喜剧。这些连锁的事件的结果是把小林拖拽回了往日的回忆中,他不屑于提及背叛家庭的父亲,却不得不住在父亲曾经开咖啡馆的房子里,也忍不住试图重新描绘那张已经在记忆中模糊的脸。入殓师作为一份耻于开口的职业,仅仅只是小林外在的生存困境,年幼时父母失败的婚姻以及父亲的出走,才是他内在的精神囚笼。小林从开始的怨恨父亲到最后的包容谅解,他经历了一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从主线剧情上来说,《入殓师》讲述的可能是一个男人的成长,但是丰富的细节使得电影不会仅仅止步于此,《入殓师》的含义并非停留在单一的层面,有序的层叠的内容足够让观众仔细揣摩。相比出生时人们的兴高采烈,死亡不仅笼罩着伤感和凝重,还总被人认为是晦气的。小林大悟的入殓师职业也被他的朋友认为不是正经的工作,死者的家属称呼他们是靠死人吃饭的,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正是《入殓师》索要表达思想的反面教材,它所要说的是,死亡与出生一样,甚至与世间所有的自然生物都一样,享有属于自己的尊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诠释的含义,给每个观看的观众都会留下不一样的思想情感,面对死亡以及考虑死亡的同时,面对自身的存在,是否也持有了一种否定的态度。这种具有违和感的世界,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体现,小人物在自身的道路上走出不一样的光辉,坚持也许就是一份勇敢。看淡死亡,或许是日本文化中关于死亡的普遍认同,然而看淡并不代表草草了事,再加上日本独特的文化美学,电影把入殓师的装殓过程上升成为了一种艺术,强烈的仪式感使得这份职业成为了生命轮回中的摆渡人。入殓师熟练而优雅的装殓过程,让所有人体会到了这种送别方式所蕴含的尊严与体面。当苍白无神的逝去面容在入殓师的手中再次容光焕发,不仅给逝者的亲人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我们也被拨动了脆弱而敏感的心弦。在黑夜吞噬着一点点的回忆时,我伸手想触摸那冰冷的双脚,只可惜,连最后的力气与勇气都没有,只能用双手不停的擦拭脸上根本也风干不了的泪水。电影中去世的人都各有各的境遇,性别障碍者,不被父母关心的迷途少女,被家人爱戴的年轻妈妈,他们的家庭千差万别。电影有意呈现不同的命运,但是它们都殊途同归。
这让我突然想起,曾经自己的一些经历,不得不由衷的笑了笑,长叹一口气,如释重负一般,轻声哼起电影中久石让婉转的旋律。面对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眼睁睁看着停止呼吸,然后再需要多大的勇气告诉别人其实这并不可怕,不可笑吗?她常常这么问自己。就像NK代理的社长所说,小林似乎就是为了这份职业而生。从小学习的大提琴演奏反而更像是他生命中无法承受的包袱,他在入殓师的位置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属,而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完成的任务。
生活往往是最好的剧本,我们一步一步地按照剧本的设定随着时光的流动,只是我们并不自知。就像那逆流而上的鱼,还有坚持不关闭公共澡堂的日本老太,他们天天如此,管不得也不在乎旁观者的惋惜。电影总是保持一种传统的状态,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此时,我突然在那个老汉的一句话里找到了我内心的归属,我们应该还是会在见面的,如果让天能让孩子自己选择,我希望您还是我最好的那位,我也由衷的祝福您,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面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才华。
是选择美丽还是选择智慧?这个答案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