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杨照讲的史记中的一段
杨照
《史记》里描述孔子如何应对生命当中的挫折这一段特别精彩。
孔子他一生致力于希望能够恢复封建的秩序,他希望找到一个君主,愿意听从他,用他的方式来追模、来创建回到黄金时代的封建秩序。
但是他一生的追求从来没有真正能够实现过。
因而孔子如何在种种堆积的挫折中,仍然保有他的志气,仍然保有他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坚持,教导学生更进一步地不断追求他理想的动力。
这部分在《史记》里写得非常感人。例如说有一段在《史记》里面极为精彩的记录:
孔子在他的弟子绝粮于陈、蔡的时候,这被一些暴徒包围着,“从者病,莫能兴”。
跟着他在一起的这些弟子们,大家一个个都受到来自精神或肉体的折磨,都已经没有办法正常运作。
但是,孔子他继续讲他的课。
孔子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继续沉浸在他自己音乐的愉悦当中,用这种方式,孔子展现了他特别的精神。
这个时候子路,也就是孔子的大弟子,非常难过,非常生气。
当然他气的不是孔子,他气的是我们会有这样的遭遇。
子路其实他只比孔子小九岁,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大概是介于师生跟朋友之间。
所以子路冲动地去见孔子,一见孔子他就冲口而出问:“君子亦有穷乎?”
意思就是说:好人,或者是像我们这样努力修养自己的人,为什么也会碰到这种这么可怕的境地?
孔子很自然地就跟他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所有的人都会遇到挫折,君子与小人,不是在会不会遭遇挫折这件事上区别开来的,而是在如何面对挫折上,看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君子即使是受到了挫折,在任何最糟糕的情境底下,他都保有他自己做人的原则,他始终是一致的。
他不会为了要摆脱挫折,为了要处理这种糟糕的情境,而做出违背他自己的原则跟精神的事情。
小人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困难,为了要能够摆脱挫折、解决困难,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
因为在这样的极端的处境底下,孔子知道这些弟子们,每一个人心里面都有他们的郁结之处,所以他就一一地招这些弟子来。
1.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吗?
第一个招进来的仍然是子路。他用的是《诗经》的一段话叫做:“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他引用了《诗经》里一段感慨的话,“(我们)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何在旷野游荡?”
他问子路,你怎么解释呢?是我的主张错了?我为什么会到这样的地步?
子路就说:“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他说那我猜猜看:是不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因为我们在仁的追求上还不够,所以人家不相信我们。我们累积的知识跟智慧还不够多,所以人家不会听我们的意见和指挥?
孔子回答说:“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孔子回答说:是这样吗?如果照你这样说的话,一个仁者,他追求仁到了一定的程度,那大家一定会相信他,那我请问你,在历史上面,怎么会有伯夷、叔齐呢?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季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先后都逃往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如果只要是聪明有智慧的人,他说的话,别人都会听从,那我请问你,为什么会有纣王身边的王子比干呢?
比干,商纣王的叔叔,官至丞相,传说因直言进谏,被商纣王剖心。
他们都那么样的聪明,他们也都讲那么有道理,他们为什么不能说服纣王呢?
所以这里孔子在告诉子路,当你遇到了困窘,遇到了挫折,不见得都是你的责任。有些外界的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这段话事实上也就同样呼应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自己的内在信仰,那就是天人之际,这里孔子要说的也是:有人有天。
子路
依照子路的说法的话,那我们每一个人的际遇都是我们自己所决定的,这里就只有人而没有天。
但是为什么会有伯夷、叔齐,为什么他们明明是仁者,却遭到那样的苦难。
为什么会有王子、比干,他们明明是智者,他们的君王不听从他们?因为有天。所以这是子路不了解的。
2.是我们要求太高了吗?
子路出去了之后,接下来下一个进来的是子贡。孔子问他同样的话:是我们有什么错吗?所以我们有今天这样的遭遇。
子贡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子贡的解释是说我们今天为什么困到这个困扰,因为老师,你太理想化了,你要求太高了。
你要追求的东西,是这个世俗社会没有办法理解,没有办法容纳的。
所以子贡会用一个非常现实的角度劝老师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高,我们可不可以不要那么坚持。
如果我们能妥协一下,也许我们就不会遭遇到这种状况了。
孔子就回应子贡说:“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顺。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孔子回答说:“赐啊,一个出色的农夫,能辛勤耕种,但不一定能有好的收获,一个出色的工匠,能技巧娴熟,但不一定能让人人满意。
君子能不断完善自己的理想主张,清清楚楚、有条有理地展现出来,而不能被人接受。
现在你不完善自己的理想主张却想求得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不够高远啊!”
他的比喻是非常清楚而简单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专业。你要坚持你自己的专业,你要知道你专业的尊严在哪里?这个比所有的一切都重要。
你要做一个农夫,你就把你的农夫的技艺发展到极致,你要做一个工人,你就把你的工匠的技巧发展到极致,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同样的类比、类推,什么叫做君子?君子就是“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我告诉你,作为一个君子,我就是想尽办法把这个世界上面所有混乱的东西、不合理的东西,我予以收拾,让大家都能够知道这个后面的秩序和道理。
这是作一个君子应该要做,也是君子唯一能做的。
然后他就说:“君子不能为容。”在我自己的专业上,我不能去妥协,我不能去讨好。
我不能违背委屈我的原则去讨好君王,我也不能委屈我的原理、原则跟我自己专业的尊严,去讨好一般人。
孔子进一步训诲子贡,他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你竟然想的不是更坚定自己的专业,却想说我来讨好一下吧,那子贡我告诉你,你的志气走不远了。
子路跟子贡,他们两个人的回应是形成清楚的对比的,子路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反求诸己的人,他认为是可能我们做得不够。
子贡非常聪明,但有的时候,这也是子贡的缺点。
因为他太聪明了,所以他想的就是,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别人更容易接受我们。
所以他想的是,我在跟社会的沟通、相处上面,我们可以稍微降低我们自己的标准。
这两种答案都不是孔子要的答案,也借由他们的答案,孔子都要教他们,他自己所认真相信的原理原则。
3.不容,然后见君子
子贡出去了之后,接下来进来的是颜回。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也拿同样的《诗经》里面的这个句子里问他:“吾道非也?吾何为于此?”
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他开头的第一句话跟子贡所说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说最严重、最糟糕的问题是:老师你所要追求的东西,跟当下现实的社会实在差太多了。
不过,接下来,颜回要说的跟子贡就不一样,他说:“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他完全从相反的方向,他说因为所追求的志愿,跟这个社会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当你在推动、追求你的理想的时候,当然会被这个社会所无法理解和抗拒。
正是这样你才值得去追求这个理想,如果你不是这样的理想,你所想的东西跟这个社会大家都一样,这个社会很容易就可以接受你,那为什么需要你孔子呢?为什么需要你拥有这样的理想来改变这个社会?
更近一步的是所谓“不容然后见君子”。
我们如何肯定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正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对我们有意见。
如果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当中,这个社会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反应,那你就知道:这哪叫做理想?
你不过是在这个社会已经拥有的现实上,去迎合这个社会。
所以颜回更近一步地说:“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颜回
所以这是自我责任的一种认知,每一个人有他自己责任应该要担负的部分。
作为一个君子,作为一个求道者,追求理想,试图要实践理想的人,你的责任是什么?
你的责任是把你自己修养好,让你自己达到那样的高度,拥有那样的德行,拥有那样的知识。
如果在这个自我追求的过程当中,有任何缺漏,那是你的问题,那是你要觉得羞耻的。
可是如果说在自我追求的、自我标准这样的一个衡量底下,你该做的你都做了,这个时候有国君听不见你所要说的话,不能够认识你,不能够重用你,社会对于你产生了强烈的敌意。
这是我们的问题吗?这是我的羞耻吗?
不,这是这个国君的问题,这是这个社会的羞耻。
正因为这些不符合我们标准,用这种方法轻蔑我们的人,他们的轻蔑,反而倒过来证明了我们的价值。
这段话真的非常重要,因为经过了这么久的时间,我们到今天活在这个世界上面,面对集体,面对社会,面对别人所给予的种种的看法跟标准,我们还是应该可以听听看颜回跟孔子的这段对话,然后思考一下什么叫做自我的责任。
作为一个人,我们真的是一定要这个社会接纳我们才是我们的光荣吗?
很多时候,如果这个社会,它的运作的模式跟方法是你不能够认同的,是你知道在更高的理想,在更高的标准底下是有问题的、有缺憾的,你为什么要让这个社会同意你、认同你呢?
你应该努力想要改变这个社会!
你改变这个社会的时候,必然你所抱持的态度和价值,和这个社会是有差距的,这个社会不那么容易能接受你。
这是你作为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时候,这是你的荣耀而不是你的耻辱。
所以听了颜回这样说之后,我们就看到《史记》里说,孔子欣然而笑,然后说了“有是哉”。
这就是颜回了不起的地方,因为他确切地知道孔子在想什么。孔子很高兴地说,有这种道理,有这种道理。
更近一步我们看到孔子的个性也是非常幽默的,这一点经常被忽略、被遗忘。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孔子就跟颜渊说:你这个姓颜的小子,真有你的!如果你是大财主,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这是老师对于这个学生的最高的赞美。意味着说我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像你这样的有地位的人。
倒过来说,我多么希望在这个世界上有地位、有财富的人,都像你这样明白什么是理想,愿意追求理想,愿意实践理想。
逝者如斯,慢慢的读懂了为什么史记中孔子见老子,觉得老子如游龙一般,坚持后放下,放下后拿起,光在心中灭了又亮,随风摇曳。看的越多,越来越理解心,却越来越像一把工具,像流水,向低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