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我经常会想到死,可能我这个人比较悲观,我看待任何事情,首先会想到不好的一面。
看完这本书,我就在思考,将来有一天,我如何面对自己的离去,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去。我虽然看了很多关于死亡的书,但我还是没想通,没准备好。
关于我自己的生命,我准备好了吗?我经常做噩梦,梦见各种死亡方式。开车掉河里,房间被洪水冲垮,掉水里淹死,飞机坠落刚好砸在我身上。
在梦里意识到自己要死了,我脑子就闪过一个念头,我的孩子现在在哪?她们以后怎么办,当不得不闭上眼的那一刻,我才释然,如果注定要离开,所有的牵挂都是弥留之际的负重。
《此生未完成》这本书也有一段描述,这本书的作者是于娟,一个癌症晚期的教授,三十多岁的年纪,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土豆。
她说:
“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日像个瘫痪的人,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和政立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爸妈牵着土豆的手蹦蹦跳跳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
这种牵挂,不可能放得下,所以,我现在也在修炼,告诉自己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存在,我只需要完成我自己的人生课题。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里,那个写下遗言的老人,他写道:
“千般不舍千般舍,万事不甩万事甩。“临到终点,这人间酸甜苦辣,都要与之说再见。
面对自己的离去,还能够直截了当。但是面对亲人的离去,大多情况下就变得“含蓄”。
不敢告诉病人实情,担心病人身体垮掉,瞒着病人做续命治疗。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一个被采访者讲述自己父亲生病去世的经历,他们姐弟四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告诉父亲生病的真相,父亲该不该接受治疗,怎么治疗,也都是家人商量决定。
从化疗,到放疗,儿女们只有一个单纯的愿望,希望父亲活得久一点,希望父亲早日摆脱病痛,哪怕有一丝希望,也要倾尽全力救治。
在父亲最后一段时光,他的生活质量很不好,放疗对他的影响很大,动不了,进食困难,喝口水都被呛到,吃饭要喂上半天时间,因为会把饭咳出来,甚至呕吐。
她父亲有次流眼泪,想去擦掉,但是手都抬不起来。她说这个画面的时候,我就想到《战争与和平》里那个老公爵临死的场景,一生威武,临死前连手臂都抬不起来,对他们来说,这就是死亡带给他们的无奈吧。
这个被采访者后来说,虽然给父亲做了所有治疗,她还是很遗憾,在父亲最后的时间,没能跟他好好告别。
她甚至怀疑,当初瞒着父亲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过度治疗,父亲会不会活得质量更好?
这里讨论的问题就是临终关怀,在《遗愿清单》这本书里,有一个案例可以在这里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