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虽然早就分了房,可是娃仍保持着由我们陪伴入睡的习惯。以往睡前故事结束以后她就会熄灯入睡,可是近段时间以来她常常并无马上睡觉的打算。这天晚上一关灯,娃又兴致勃勃地发出了邀请——
娃:妈妈,我们聊会儿天吧。
我:嗯,聊什么呢?
娃(想了一下):你最喜欢的唐诗是哪首?
我(有点懵,想了一下):额,好像我喜欢的唐诗还挺多的,谈不上“最喜欢”哪一首……
娃(并不在意我的回答,显然开启这个话题的初衷是分享她自己的想法):嗯,我最喜欢的是《舟夜书所见》,(停顿了一下)月黑见渔灯……
我(赶紧跟上,和娃一起吟诵):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我:为什么你最喜欢这一首呢?
娃(似乎还没有深入地思考过):嗯……就是喜欢……
我:妈妈听到这首诗,好像就看见一艘渔船在黑夜中停泊在江上的画面。那个“微微风簇浪”的“簇”字尤其用得好,我好像能看到微风轻拂过水面,激起小小的涟漪,本来的灯光一点变成了波光粼粼……哎,你都可以给这首诗配一幅画了。
娃(兴奋地):对哈。
我:你看虽然古时候没有相机,可是诗人把他看到的景象用文字描述出来,我们又能在头脑里面还原那个场景,多有意思啊……
然后我们从诗里蜡烛的光联想到了电灯,比较起了两者的差异。正好前段时间我听到一段轶闻,说路易十四当年为了点亮巴黎的夜晚而设置路灯,为此不得不设专人照看那些充当路灯的蜡烛;还有一则冷知识,说100多年前,灯泡的使用寿命就能达到2500小时左右,而为了把这个“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几家主要的灯泡生产商达成“计划报废”的协议,联手将灯泡的使用寿命缩减到了1000小时。于是我把这些说给娃听。而娃也想起我们在文博节目里看到过的那件汉代彩绘雁鱼铜灯,我们又一起回顾了一下它的精巧设计。最后我随口提到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娃想起了什么,忽然有点小兴奋——
娃:妈妈,你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我就想起诸葛亮发明了抽屉!
我:哈,对呀。你还记得他是怎么发明的吗?
娃:当然记得,他为了显示自己饭量大、胃口好,就在桌子上挖了一个洞,下面弄了个盒子,一边吃一边把饭藏进那个盒子里,就这样把那个谁给骗了,哈哈。
我:对,那个故事就是这么说的。
娃(终于有点困意了):妈妈,我困了,我们就聊到这里吧……晚安!
我:晚安!
【思考与总结】
虽然我跟孩子也在之前的很多个夜晚“开”过卧谈会,但这一次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受——
第一,我们的对话非常流畅,从一个话题流转到另一个话题,谈资似乎源源不断;
第二,以往孩子常跟我谈起的是学校、同学和老师如何如何,可是这一次她主动开启的是一个关于个人喜好的话题,而且涉及文学领域;
第三,如果说以往很多时候,我在与孩子的谈话中是一个一半倾听一半引导的角色,那么这一次我和她之间开始有了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
当孩子在身边渐渐睡去,我还在黑暗里睁着眼睛,回味着刚刚对话的这个过程。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长给她自身带来的变化,也体会到她的变化带给我的触动。我很享受这个流动的、其乐融融的对话过程。我也想到,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之间的对话可能会既有共鸣,也有不同观点之间的激荡甚至龃龉。但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我们母女之间能保持着一份亲近而密切的链接,我们能相互倾听,也能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