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马老师把《杨绛传》给我带来了,之前读《我们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是满满的爱,那么这本书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呢?
读到钱瑗去世,我的心是痛的。一年后,钱钟书也离她而去,我的眼睛模糊了。想起父亲去世时那痛彻心扉的感觉,我能够体会到杨绛先生八九十岁高龄,承受女儿、丈夫离她而去的痛楚。可她是坚强的,是因为丈夫的心愿:好好活。
我读过《我们仨》,故事之前描绘的那个梦境,最初我不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写,体会不到一个母亲失去女儿的痛苦。读完《杨绛传》,才真切了解到杨绛一家终其一生,爱着彼此,呵护着彼此,为彼此坚强着。
为写《我们仨》,钱瑗病重时,她只能仰卧在床上拜托阿姨举着纸,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慢慢写。因为化疗,她无法进食浑身乏力,仍强忍剧痛回忆与爸爸妈妈相处的美好时光。
钱瑗去世了,《我们仨》终未完成。为完成她的遗愿,杨绛决定继续写下去。回忆正在慢慢流逝,已无法记得全部,但杨绛说“要写一个女儿来陪着自己”。92岁时,杨绛写就了《我们仨》。
杨绛以温暖的笔触叙述了他们三个人此生的情缘。对她个人而言,无疑是拥着回忆取暖,再与丈夫和女儿重新走过这一生;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在其身后,随着她的脚步去领略他们看过的风景,走他们走过的路,感知他们三个人的浓浓情意。这是一场盛大的体验,随着他们悲而悲,喜而喜,生命有结束之时,文字也有完结之时,可触碰到心底的感动,却久久挥散不去。
看到最后,我仍是心酸,眼中泪花闪闪,为这位知性通透的老人。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享年105岁。
看淡生死,平静生活,淡薄名利,这该是怎样的心境呀。面对世间纷扰,职业倦怠,学生厌学,自己如此不淡定,如此浮躁,还是书读得太少。杨绛先生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我想说,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不纠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生活在他人的影子之下,活好当下,此生便无憾!
心若淡然,便是优雅,如此境界,定是通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