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有朋友说:我已经写了两三万字了,为什么还过不了原创?或者,我一篇文章足足写了五千字,为什么被编辑拒稿了?
其实,写作如果不是带着思考,那只会是简单的文字罗列,或者只是一个事件的过程记录,那样的文字,只能叫做句子,是不能被称之为文章的。所以,我们写作的目标,不应该是写了多少万字,而应该是写出了多少精品的好文美文。
对我讲出这番道理的,是我身边的一位智慧女性,她也是一位资深的写作课老师。
而当时,我正在为简书的统计中,得知自己今年已经写了十多万字,差一点就是一部《悲惨世界》的字数,而沾沾自喜。
听到她在为我们做写作指导时说出的这番话,于我如当头棒喝,一下叫醒了我。
是啊,就算写下十几万字,几十万字,如果都是流水账,都是无病呻吟,没有中心思想,逻辑关系混乱,那样的文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更深层次地让我们了解写文章需要“少而精”的理念,在课堂上,她带我们欣赏了散文大家王鼎钧以及老师自己的文章,也就千字左右,却让人深有体会,好文章本该如此:能一句话说清的,绝不赘述;需要详细阐述的,也绝不惜墨,这样的安排,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文章中心。
包括书友们和老师的小学员所写的示范之作,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好的文章,并不是华丽的词语堆砌,也不是运用了多少修辞手法,而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内心确定自己要写什么,在写什么,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摒弃与主题无关的话语,而留下的,就是切合主题,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哪怕那篇文章只有短短几十字。
2
写文章需要少而精,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
我小时候家中兄弟姐妹众多,父母收入不高,常常有想得不可得的遗憾,就连吃个苹果,也得一人一瓣分着吃。更别说穿衣服了,通常都是大姐穿完二姐穿,到了我这,要么旧了,要么已经需要打补丁了。
或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有独立拥有一件新衣服的机会,而这件新衣服,往往也是比我正常的衣服要大一两个号,父母的想法是,小孩子长的快,衣服做大点经穿。可事实是,等大小合适,衣服却已经旧到不好看或不能穿了。
因此,到了自己能赚钱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一种补偿心理,想通过买买买,来弥补童年时期的物质匮乏感。
买衣服,看到喜欢的,价钱合适的,会一冲动买好几件,但常常这一季过去了,衣柜里还挂着连吊牌还没摘的衣服。而身上,却总穿着自己最顺手拿起的那件,还常常叫喊自己没衣服穿。
买吃食也一样,一次买一堆,有些放在冰箱霉烂变质,有些放过期了还没吃完。
直到有天要搬家,才发现,宠大到爆炸的行李,让后期的整理收纳,占据了我很大的精力和时间。
还好,后来接触到了《断舍离》、《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极简》等一系列倡导生活极简,减少内心执念的书,才知道,少而精,才会抓住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才会让我从“泛滥”上升到“品质”。
生活中践行少而精,让我目标更明确,计划性更强,减少了因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产生的非理性消费,也施放出了我对物品的管理、收纳的时间和精力。
减少欲望,减少对物品的执念,给自己的生活留白,才会有机会,遇见更多的精致。
3
生活需要少而精,其实我们在学习某项技能时,也是一个道理。
曾经,我看到周围的朋友,有心理咨询师,有正面管教讲师,还有的在多人的场合,能够淡定从容,侃侃而谈。相比之下,我感觉自己所学太少,盲区太多,没一项能拿得出手的技能,就想,是不是我也该学个什么,或者,考个什么呢?
后来,我发现,人必竟精力有限,所思所想所为,不可能面面俱到。就如一个小时同时做五件事,和一个小时只做一件事,完成的深入和有效度会截然不同。
如果什么都想做,反而什么都做不好,也就是老话说的“贪多嚼不烂”;但如果能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下,反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于是,我把眼光投注于我的专业——财会,和我的兴趣——写作。
前者,是我安身立命的基础,后者,是我从小到大的喜好。
为了让自已成为本领域的“专家”,我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为了学会写作,我必须多阅读,多思考,多书写。
通过学习,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提升,考取了会计师职称,并且还在进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的学习;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让我有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或思想的途径,还收获了内心的平和与笃定。
这样的选择,让我走出了焦虑的牢笼,让我不再与他人的优秀对比,而是向内看,看看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得到了哪些收获,收获了哪些成长。
4
回到写作。
不论我们是写身边的小事,还是书中的故事,或是新闻中的事件,都需要我们发动善于观察的眼,善于思考的脑,和善于体悟的心,不求洋洋洒洒地不知所云,只求,通过深入思考,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最富有内涵的思想。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