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西先生
微信公共号:明心与见性
1.
心理学家喜欢这样说,这个世界有三件事情:一个是你的事、一个是我的事、一个是老天的事情。有时候你要学会区别,哪些事是你的事,哪些不是你的事。你觉得你弟弟和你弟媳的生活和关系让你觉的很糟糕,你想要伸出援手,其实你只是自寻烦恼而已。你对他们插手那么多,真的会使情况变得更好嘛?还是会使现状变得更坏?好心也会办出坏事来,我能够感觉到你的焦虑,但是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是永远解决不完的,既然解决不完怎么办呢?那就试着没心没肺的过日子。因为没有人愿意一生都活着烦恼和焦虑中,但是生活中焦虑和烦恼又不可避免,接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接受自己是无助的,试着冷漠无情一点,试着冷眼旁观一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
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心”或者你用其他名字都行,这就是所谓的自我。
站在一个视角看善,跟站在另一个视角看善,看到的就会不一样。
肉身是座监狱,即使监狱再富丽堂皇也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待在那里。
“修道求道之人若眼里只有那个“灵”,便可惜了一路美景美酒美女。”所以修道的有两种人一种目空一切,眼中只有道,愿以身殉道。另一种在红尘中享受美酒美色美景的欢愉。却发现这些根本没办法满足内心的某种莫名的渴望,所以转而追求内在的东西。无论这两种中哪一种,很显然美酒美色美景对他们而言已经没有吸引力了,那就更谈不上可惜不可惜了。
佛陀只是安静的在菩提树下坐着,突然一个老者觉得此人神采不同于常人。便问他问题,他只是自然的反应,后来他以前的同修找到他,发现他居然没死。看他的状态似乎是成道了,也来向他请教,他根据感悟来回答。仅此而已,如果你不往佛陀这个平静的湖面扔石子。他又怎么泛起涟漪。你以为他的回答是在帮助你、度你、让你看清实相嘛?他只是自然而然的反应而已。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关于佛陀的形象,他的真实形象是什么因此已经不重要了。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表达善、慈悲。把佛陀拉出来做标杆,至于真实的佛陀到底是善是恶也不重要。其实最根本而言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用来超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最好善良点,这样最起码自己会心安,无关他人。
3.
真正的如如不动不是我在看着自己在思考,看着自己的情绪,真正的如如不动是另一层面的自然状态。在当下这个层面,如果你愤怒的无以复加,你觉知到它又有什么用,那个愤怒依然控制你、宰执你。如果真正的在如如不动的状态中,即使你愤怒异常,犹如小鱼在大海中,大海怎么会因为小鱼折腾而感到不安呢?有些状态不是因为你努力就会拥有某种特质,而是你因为你到达了另一个层面,你自然会拥有那种特质。
4.
想到一句话“一群梦中之人 讨论清醒后的世界”
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这样想的:先保证物质生活再谈精神追求。
其实追求这些东西无可厚非,因为社会没有给他其他令自己感到愉悦的东西去追求。不同的社会会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原始森林那些原始人他们没有更多的物质追求,但是他们追求神,追求神圣感。
温饱也是另一种安全感的追求,人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
5.
中国的圣人和印度很不同,中国的圣人讲究和大家打成一片或者隐于市,再或者隐居过清闲日子。印度的圣人一定是出来布道,要拯救全世界,克里希那穆提、奥修、美赫巴巴这些人都是全球各地乱跑,可见各个地区的古圣人对后来的成道者的影响是很大的。
聪明的人总被自己的聪明误导;单纯的人在聪明的人看来又有点鲁钝,最终而言后者更幸运,因为内心足够纯净的人总是最容易接近人生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