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出自战国时期《周礼·春官·宗伯》中的这段话,后来成了传统易学对易学史的基本认知:即伏羲八卦——夏连山——商归藏——周易。
因为对这个传承谱系的信仰,传统易学认为八卦是《周易》的基础,认为《周易》的重心是卦象,文本乃是依象而成。正是这种误解,造成了《周易》一书越解越乱的局面。
真实地易学源流我们可以从《系辞传》中的一段话中觅到蛛丝马迹:“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两,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捋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捋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这段后世称为大衍筮法的记录,虽然已经与商末的早期筮法有些不同,但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古人取得易卦的方法,即通过揲算求数,得出数字卦,然后再转换成卦符。
揲算求数的占筮法之前,是龟卜时代。目前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都证明,龟卜的历史比占筮长许多,正所谓筮短龟长(《左传·僖公四年》)。与龟卜相比,占筮技术也的确更加先进。
首先,从材料上说,龟卜是骨卜的一种,其材料是从兽骨演变为龟甲。兽骨在狩猎时代随手可得,改为龟甲则是在实践中因灵性崇拜而对骨卜的进一步仪式化。但由于资源的限制,随着时代的推移,无论兽骨还是龟甲,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问卜需求。而占筮只需要数十根蓍草,并且可以重复利用,既避免了对大龟和宝贵耕牛的烂杀,又维护了占卜的神秘性,可以说是对龟卜的一次革命。
其次,从兆象上说,龟卜的兆文直观而确定,数字卦的组合意象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更加适应解说者的解读需要。
再者,从卜辞上说,殷墟甲骨文的卜辞直白朴素,周易卦爻辞则善用比喻、文学性增强、内容也更加富有思想性。
还有,从认识角度,龟卜观象直观而感性,由筮法演绎数字卦,则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数学知识。这种有意识利用数学运算来卜筮的方法,自然要比直接观察裂纹形象的龟卜要晚很多。
总之,用蓍之神取代龟之神,在当时来说是社会的进步。龟卜在远古时代的盛行与主流地位,以及西周之前根本没有八卦应用迹象的事实,都间接否定了伏羲画卦与三易的传说。
从历史上看,通过大衍筮法,就能直接演绎出六爻,并非如《系辞传》猜想的那样要由八卦或者三才相重而来。那么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角度先有六十四卦后有八卦有没有可能呢?
人类的认识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表象到精细。对于易卦体系而言,六十四卦是具体的,八卦是抽象的;由筮法直接演绎出六十四卦是简单的,从六十四卦中认识到八经卦是复杂的;六十四卦的存在是表象的,八卦的认识是内在精细的。
只要我们静心思索下就会发现,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八卦简单而六十四卦复杂,作为万物分类的八卦实际上更加具有抽象性,就像我们是先知道空气后来才分析出其中的分子组成一样,八卦只是逻辑上而不是人类认识规律上先于六十四卦。
人类的思维发展,是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64卦的实质是数组,是二元符号的全排列,属于形象思维。八卦的实质是类象,是对万物的分类,属于抽象思维。对八经卦的认识,是基于解卦的需要,是对六十四卦深入研究的成果,其诞生必然晚于六十四卦。
在此需要说明一下由数字卦转换出来的二元符号体系的性质。易学界通常认为这个二元符号是阴阳观的产物,这与哲学界普遍认为阴阳观诞生于春秋晚期相矛盾。我在《易旨津要》里说过,西周初期还没有产生哲学意义上的阴阳观,二元数字卦不能等同于阴阳爻卦符体系,它在西周初期只是基于对数字奇偶性质的朴素认识,与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意义上的阴阳卦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八卦晚于六十四卦的问题,过去有不少学者探讨过,个人觉得吴前衡先生写的《传前易学》比较有参考价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其实只要我们客观分析,就会发现现有的可信史料中没有能证明阴阳八卦早于六十四卦的,正如本文开篇所言,先有八卦后有六十四卦的说法,只是基于一种未经求证的信仰。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