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从衣、食、住中窥得古人的御寒奇招!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邵雍《大寒吟》
寒冬,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冰冻三尺的功力从未减退,看北宋诗人邵雍就作诗吐槽:
大寒天太冷了,和邻居相遇都不敢说话,就怕一开口冻了舌头。
幸好今天我们科技发达,有了全天候保驾护航的空调君和专治天寒地冻的羽绒战斗服。但在古代可没有这么强大的装备,那他们的御寒绝招是什么呢?
衣——穷人穿纸衣富人穿大貂
对于古人御寒,你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棉衣。
但棉花在古代可不是一直都有的,据 《后汉书·南蛮传》记载,海南太守在汉武帝时期才向中原进献了棉布。虽然有棉布了,但还属于皇贡。
以致于到了唐朝,北方还只是把棉花当做奇花异草来欣赏。
到了南宋时期,棉花种植才多起来。那时有个叫黄道婆的妇女改进了海南的绵织技术和棉纺车,使棉布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这时的种植量还是不够,南方虽然多,但北方种的甚少。
后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意识到棉花种植能大大解决百姓穿不暖的问题后,就强制推行棉花种植,棉衣至此才得以普及。但在此之前,平民百姓就难了。
富人就不必说了,从各个宫廷剧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有貂衣、狐裘护体。
但穷人可没那么多钱买毛皮,他们只能穿非常便宜的纸衣。这些纸衣主要以植物球茎为原料制作而成。那时的纸衣可不是我们现在用纸糊的衣服。专用于御寒的纸衣韧性强,能御寒,还自带防蛀功能,比一般衣物强很多。
住——给房子设计个“空调”
除了衣服,另一个重要的保暖措施就是房子。
古人的智慧可是不能小觑的,即使那个时代没有发动机,只有最原始的火,他们也能给你造个“空调”出来。
这个“空调”就叫“火墙”。就是用两块筒瓦相扣成筒,把它包在墙的内侧,与灶连通,火墙下挖条火道,并在殿外廊檐底下筑一个添火的炭口。只要在炭口中烧上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屋子。
只是这个“空调”只有贵族和皇族才用得起,对于一般人而言,也只能烤烤炭火,甚至穷一点的只能取来灶灰取暖。
食—— 饮酒暖身
房子和衣服只能保住温度,而要使身体不断产生体温就只能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能量。
酒就成了古人取暖的另一种方式。
其实酒能提供的能量是非常大的。
1g酒精能提供7kcal(千卡)的能量,比1g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多3kcal。喝酒的人都知道,喝完后身体里就流淌着一股暖意。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因为酒精刺激血脉扩展、激发身体释放了更多热量所致,之后还是会觉得冷。但古人并不知道这个原理,所以他们认为酒能御寒。
从唐朝白居易的“晚来天雨雪,能饮一杯无?”到元朝方回的“大寒岂可无杯酒,欲致多多恨未能”无一不在体现古人对酒的钟爱。
提起酒,我就想到了成都有“小河鲜,小酒场”之称的西郊记忆河鲜馆。
被称为小酒场酒肯定是少不的,从可以一人独饮的江小白到足够推杯换盏的国窖1573,无论是醇馥幽郁的白酒,还是柔和顺滑的红酒,亦或是陪你勇闯天涯的夜啤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味。为每一位到来的客人呈现出它们或浓烈、或柔和、或劲道、或温顺的一面。
酒从古至今都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有朋自远方来,我们以酒相待;喜逢人生四喜,我们以酒相庆;回家亲友共聚,我们举杯共饮;无论什么时候,酒都陪在我们身边。
农历新年就快到了,在这个寒冬腊月里,不知我是否有幸能邀您共饮一杯呢?
转自西郊记忆河鲜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