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差异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之间的社会发展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华文明自创立初期便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他造就和孕育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特有的民族心理。他强调着一种对于故土的依恋和对家乡邻里的情谊。这种感情在西方人的情感中并不浓烈,如果一个西方人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他们并不会像中国人一样那么激动。在我们的文化中,都一直在强调乡土之情,这都跟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落叶归根的情感在西方人看来有些无法理解。因为西方国家主要是海洋文明,他们对于乡土的情感并没有我国这样的浓烈。
其次就是中西方思维方面具有差异。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加之融合诸子百家的文化体系。中国的文化体系一直强调整体的思维,这与西方文化注重强调个体的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区别。西方的主要文化是基督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中将自我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而西方的哲学思想注重对事物的分析,这就逐渐形成了中西方思维方面的差异。
最后,地理环境产生了文化礼仪之间的差距。中国的内陆地区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和限制, 我国的礼仪文化发展也仅仅在中国本土之内。在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大多会注重借鉴我国历代的礼仪文化发展而来。中国人十分注重延续与传承, 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空间对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这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礼仪文化发展养成了中国人的内向思维和求稳好静的性格,中国的礼仪文化中,缺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感。而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处于海洋性地理环境之中, 再加上其国家注意工商业、航海业的发展, 这就逐步养成了西方人喜爱探索自然、注重空间扩张和通过武力征服的文化特点。
2.中西方见面礼仪的差异
西方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握手来表示打招呼,有时只是相视一笑或简单的打招呼就可以了,而在中国人看来,握手只是一个最进本的礼仪,并且中国在中国对于握手并没有太多的礼节要求,而西方却与之相反对于握手有很多礼节上的细节要求。例如在男女之间,如果女方没有与男士握手的意识时,男士只需要点头或鞠躬示意就好;当握手的对象是长辈时,长辈需要先伸手;而双方是上下级时,需要上级先伸手,并且在握手的时候,必须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并摘下手套表示礼貌。
中国人日常在打招呼时,大多时候会使用“吃了吗?”“去哪呀?”表示与对方的亲近之意。而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使人感到无措和尴尬,有时还会引起心理上的不悦,在西方人看来,这样的文化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觉得是在盘问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西方他们日常打招呼多是使用“hello”或是按照打招呼的时间分别问候“早上好!”等就可以了。英国人打招呼多使用天气作为打招呼的主题,例如:It's a nice day today等。
在打招呼的称谓上,在中国大多熟悉或亲密的人才可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但是在西方,称呼对方姓名的运用环境更加广泛。在西方在称呼对于不知道对方姓名的人时,大多会称对方“sir”、“madam”,对于十几岁或二十几岁的女生会称呼“miss”,对于已经结婚的女士或是年级稍大的女士一般上会使用“madam”来进行称呼。在对于家庭成员的称呼方面,西方相较于中国有较大的差异,西方可以直呼家庭成员的名字或是昵称,而在中国在家庭中尤其需要分清楚长幼和辈分,如果在称呼上出现问题就会被认为是不懂礼仪。
中西方在告别时所使用的告别语之间也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在和病人告别时,多使用“好好休息”“多吃点东西”等语音来表达自己对于病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在西方,他们一般上不会使用此类的对话来与病人告别,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告别方式有干涉他人生活的嫌疑,他们一般上会说“Get well soon”或是“Take care!”来表达。
结束语
在这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和发展的现代,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礼仪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仪文化体系。综合来说,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礼仪体系并不是困难的事情,困难的是形成我们所独有的文化价值体系,始终保持着对我国文化礼仪的认可和实践的意识。我们在借鉴西方礼仪时,应该更加注重借鉴其内在的核心而不是表面上形式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所说的民族复兴,不单单是经济的复兴,更是文化的复兴和繁荣,使他人逐渐认同和践行我国的文化礼仪才能够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