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二十岁,九几年的背景。那时还没有WiFi,智能手机也不如现在这般发达。那时的街头可能还有吆喝着卖冰糖葫芦的热闹场面,青涩的男女彼此间还有手写情书的甜蜜往来,自行车后座是许多人心中的甜美回忆,杀马特和非主流正是当年的流行情绪。当年20岁左右的同龄人都在这样的环境中滋养成长。
那时的青年都把自己心中的一腔热血当成对抗世界的勇气,把兄弟朋友间的情谊当成在路上披荆斩棘的坚厚铠甲。
过了好些年,今年是2017。
苹果手机已经改革换代好多次了,WiFi已经能覆盖大部分地区,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马云也成了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自媒体的快速崛起,袁隆平也进一步培育出了海水稻等等。
这就是发生在这些年来的成就,但肯定远远不止这些。生活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每个人都觉得生活特别畅快。
贴着九零后、零零后标签的年轻人无疑是觉得幸福得意的。没有经历过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如今坐享其成、不劳而获了许多便利。
但如果仔细追究,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都是八零、七零甚至六零后创造出来的。而我们这代的年轻人有没有在一边享受时也激发出某种创造热情?或者理所应当地享受这些成就?
我所知道的有一位在我看来很优秀的中国青年,他叫秦玥飞。
在参加美国入学标准化考试时,获得绝对高分,在托福考试中更是获得让人惊讶的满分,最终顺利考取美国耶鲁大学,获得该校一年46892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 2013年,荣获“最美村官”称号。 2014年1月17日,被选举为衡阳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2017年2月8日,获“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
这些是他为我们国人所做出的贡献也凸显出了他的个人价值。而这种价值更难能可能的是表达出了我们身上所缺少的精神。
那他在二十岁时有没有感觉到迷茫过?有没有质疑过自己走过的路是否是他想要的?
还是在二十岁时的他是不是就已经埋下了一颗“一腔报国志”的种子,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就等着生根发芽?
当那年他的二十岁变成如今我们的二十岁时,在听完这些故事后二十岁的我们是不是对别人久久的仰望,还是只是发出一声习惯的感叹,心中仍是关我屁事的固定思维?
大冰是如今众多年轻人所青睐以及追求的一位作家。他书中所写的“诗和远方”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模式,即使自身的资源并不那么充分,但还是有人要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穷游精神发挥到极致。
这点在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时间便在时间度过。上到大学时,空余时间多了,一直禁锢在书中的心开始放开,便开始追求一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东西。
但这种观点往往也误导了许多人。从理性思考来看,一门心思放下所有去心中的远方不仅没有考虑过安全性并且这也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能做出这种行为大部分是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没有经历过磨难,心智不成熟的人。
这就是二十岁的我们,一边在追求,一边也在无奈。
再过几年,快临近毕业了。行走时的脚步慢慢开始变得急促了,再也没有以往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在为找工作发愁。
年龄有时候的确是一个给人第一印象的评价标准。二十几岁时,社会会觉得我们缺少经验从而对我们不屑一顾,处处撞南墙的场景也随处可见。
没有几本拿的出手的证书,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当年的逃课、年少轻狂并不是值得说的光彩经历。毕业时机已经成熟,但自身的准备却是那么贫乏。
前段时间作家冯唐有篇文章《油腻的中年人》引发许多人的思考,特别是身处中年的人,他们的特点、通病被冯唐一一列出。
不少人在感叹的同时也在不停认可,他们的“油腻”不仅经历了岁月,还经历了社会的磨炼。也许在每一个“油腻”的中年人背后曾经都有一个青葱的少年。
如果让冯唐笔下的中年人回到二十年前,那时正值青春年华,没有了“油腻”,那他们的状态又会是什么样?
对未来胸有成竹?毫无差错预知未来世界走向?并不见得,我相信所有的经验都是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出来的,并不是通过一个道理就能随随便便洞悉。
但现在二十岁左右的我们是有些窘迫的。即使我们年轻,可以尽情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并不像资深人士那样明白事物发展规律;不像职场老手那样经验丰富。
面对未来,我们都或多或少有些迷茫和恐惧。不知道该把哪句智慧箴言作为座右铭,把哪位伟大人物作为模范。种种的不确定和未知都是这个年龄段所展现的特点。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前方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年轻的我们朝气蓬勃。定能在南墙上撞出一条血路,在泥泞中站稳脚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