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想要提升自己,选择了自律。能够主动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放弃娱乐,磨练技能,甚至能大量练习,但就是无法让自己变得卓越。
原因之一就是大多数人缺乏深度沉浸的能力。深度沉浸不仅靠热情,更要有正确的方法。
《刻意练习》提到获得深度沉浸能力的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孩子练习拍球,那就要求他,"能够连续三次拍50下"。而不是,"练习拍球20分钟”这样宽泛的目标。
目标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确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进步越快。
目标太大的话,可以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在短时期内100%的投入,要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这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学习之道》中提到,大脑在学习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另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
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时,前额叶皮层就会自动沿着神经通路传递信号,这些信号会奔向与我们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这时我们可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找不到。因为真正的答案不一定在我们意识关注的脑区,这时就需要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来帮助我们。它能够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让神经元随机的和不相关的区域进行连接,从而或许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过想让潜意识工作,必须先彻底关闭清醒的“意识",即彻底忘掉原来那件事。正所谓“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的出现。
不少的科学发现,都是在当事人毫无期待、在做别的事情时(甚至在梦中)出现的。
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及时的有效的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从中我们可以识别自己在哪方面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则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因此,最好有教练指导或别人评判。当然,自我反思也是不错的方法。
四.始终在拉伸区训练。
一直重复已经掌握住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两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我们每天要做的,是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在拉伸区专注练习,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无论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发状态。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则需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
通过上述四点建立主动沉浸的行为模式,时常练习则能将其固化为深度沉浸的底层能力,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段时间小宝在练习拍球,之前总是要求他拍十分钟。只要时间到,任务就完成了。今天我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改变了孩子练球的方法。
他拍球时有几点错误,今天主要让他练习球的高度变低时用力拍起(这样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然后拍球时注意球的高度变低时加劲拍(在拉伸区练习)。只要拍的过程中能连续五次不因球变低而掉球,就算完成任务(目标具体清晰)。练习过程中,及时提醒他这方面的错误(及时有效的反馈)。这样他很快就进入了专注状态(沉浸其中),今天顺利的克服了常见的这个小难题。
结束时,他明显成就感满满,他也不畏惧最难的地方。如果不这样要求,他可能还是一遍遍的练,非常低效。
通过上述四要素,就可以进入深度沉浸,当然要想做到真正卓越,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才有可能造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