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曾说到:“佛教提倡不执著于相,其实却着了想。我们儒家着相,其实却不着相。”
“佛教徒怕受父子关系的拖累,就逃避了父子。怕受君臣关系的拖累,就逃避了君臣关系。怕受夫妻关系的拖累,就逃避了君臣。
这些都着了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的相。才必须逃避的。
而像我们儒家,有个正常的父子关系,就顺应着产生一个“仁”有着正常的君臣关系,就顺应着产生一个“义”有着正常的夫妻关系,就顺应着产生一个“别”这哪里执著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发愤忘食”。乃是圣人之志,像这样的境界,发愤真是没有一刻停止的样子。“乐以忘忧”乃是圣人之道。像这样的境界,快乐的真实没有一点悲戚的时候。恐怕不必说什么“得”与"不得吧。
喜欢善就如同喜欢美色,讨厌恶就如同讨厌臭。做道这样就好了。
可是我们真的只是一念之间是这样的。就像做好事,帮助人,做一件好事,帮忙一次别人,我们是能做到的,可是难在能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件事啊。
所以说,有人做好事是装的,是做给别人看的,可是,如果能装一辈子,那不就是一个真的好人吗。
其实,做好事就作罢,不论是不是装的,能一直做下去就好。
还是之前领悟到的,克制自己,哪怕是犯错后,能意识到,下次再遇到的时候,能有所克制、改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