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周年国庆,以一场对谈活动和一部电影度过这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天。
上午的《边游戏边成长》对谈,临时起意,随性而为,没有过多准备滴直接以平时家庭交流模式迁移而成。
从家长和孩子们的交流中,记录到这些:
问:游戏的自我管理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趋向于良性发展?
其实不然,自我管理的能力并非与年龄构成正向正比关系。驱动自我管理的底层原因,来自于自我需求的满足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当我们在期待孩子能实现自我管理时,需要的不是规则的制定,而是从根本上去推动孩子在非游戏和非学业领域的更多元兴趣的产生。
在兴趣导向基础上,达到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可。
问:如何获得成就感(即自我肯定)?
换种思维,成就感不一定只来源于重大事件,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确幸。以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从小事件中一点点收获满足感,以量变影响质变。
问:制定的游戏管理规则,为何无法有效执行?
规则的制定过于严苛,往往就失去的制定的意义,因为没有执行的可能性。
约定一个上限与下限,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探索有效的方法,或许是一种新的思路。
规则一定是与孩子平等协商而达成的。
问:围绕游戏产生亲子矛盾的本质是什么?
家长与孩子看待生活与学习的视角并不在同一频率上。
家长对于游戏从一开始就认定它是“错误”或是“有害”,因此无法与孩子建立顺畅的沟通模式。
家长期待孩子不玩游戏的背后原因,更多是对学业的期待。
问:为何孩子不愿意与家长聊游戏?
家长往往在聊游戏的过程中,脱离游戏本身,无法遵循一个平等玩家的身份去交流,往往会在讨论或者是共玩的过程中,借机进行价值输出,使得游戏体验感降低。
家长对游戏并不享受其本身的情绪价值,总会基于游戏去设计与学习相关的延展可能。
孩子们期待,家长的陪玩是更纯粹的享受,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陪伴。哪怕是一起吐槽队友。
问:网络世界真的能无限放飞吗?
其实不然,网络也是有边界的。学会爱惜羽毛,构建一个良性的游戏圈,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你的言行最容易被网络记住。
因此,在面对交互性越强的游戏时,更应该有安全警醒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同时,对于环境恶劣的游戏,应选择舍弃。
最后,经大家一致认可的两项可长期执行的“家庭作业”。
1.试试在不聊学习、不聊游戏的情况下,我们每天能如何提升与孩子的对谈时间、对谈质量。
2.换位辩论。当亲子间产生冲突时,可以互换执方,来一场非赢不可的辩论。
以上并非完全记录,不足之处请大家补充。